草莓族不服輸 七年級生當主管
他們肯衝從不跟老闆說「沒辦法!」
七年級生常被冠上「草莓族」封號,不耐挫折、抗壓性低,
但是金革唱片企宣部主任劉麗貞與1111人力銀行進修網經理李維唐,
年紀輕輕就當上主管,
他們沒有任何家世背景與顯赫學歷,
卻闖出一片天,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我從來不跟老闆說我沒有辦法,當我覺得事情很困難的時候,我會請他給我一些時間。」眼前這位七年級生--劉麗貞,雖然臉上
未脫學生的清純模樣,但是說起話來自信十足,現在已是金革唱片企宣部主任,同時也是金革唱片最年輕的主管。
接下重任 劉麗貞兩年內變企宣主任
民國七十年生,今年不過二十四歲的劉麗貞,兩年前升任金革唱片企宣部主任,小小年紀,在金革唱片已經拿下不少獎牌。目前四家
無線電視台以及有線電視台包括中天、TVBS、東森等電視台的新聞節目,還有台新銀行、中華汽車廣告的配樂,都來自於金革唱片,
這些都是劉麗貞多年來努力的結果。
四年前劉麗貞進金革唱片時,幾乎所有電視新聞台配樂都使用金革唱片對手--風潮唱片,有一天老闆跟她說:「你可不可以把所有
新聞台的配樂都換成我們家的?」要電視台換掉他們習慣用的配樂,而且交由這個剛進公司的菜鳥來做,這是多麼困難的事啊!
劉麗貞當下覺得,「這件事這麼難,我在這家公司恐怕待不久了!」但是深呼一口氣後她告訴自己:「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試過
了,如果還是不行再說!」劉麗貞卯起來開始尋找可能的管道,為了找某家電視台的配樂負責人,打了一、二十通以上電話,並親自
登門拜訪,請他們試用。
就這樣一一突破下,好不容易開始有部分電視台願意用金革的配樂,有一天老闆又問:「怎麼我在中視沒看到?」聽到這話,劉麗貞
整顆心揪在一起,心想做得這麼辛苦,自問:「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如果我就這樣走掉,人家一定會認為,原來小朋友都是這
樣,七年級生不會做事。」那陣子劉麗貞一看到老闆就躲起來,有點想放棄,但一轉念她想:「就此走掉很丟臉,不論要不要繼續做
下去,我一定要做出成績,讓老闆滿意!」
「我從來不跟老闆說我沒有辦法,當我覺得事情很困難的時候,我會請他給我一些時間。」眼前這位七年級生--劉麗貞,雖然臉上
未脫學生的清純模樣,但是說起話來自信十足,現在已是金革唱片企宣部主任,同時也是金革唱片最年輕的主管。
接下重任 劉麗貞兩年內變企宣主任
民國七十年生,今年不過二十四歲的劉麗貞,兩年前升任金革唱片企宣部主任,小小年紀,在金革唱片已經拿下不少獎牌。目前四家
無線電視台以及有線電視台包括中天、TVBS、東森等電視台的新聞節目,還有台新銀行、中華汽車廣告的配樂,都來自於金革唱片,
這些都是劉麗貞多年來努力的結果。
四年前劉麗貞進金革唱片時,幾乎所有電視新聞台配樂都使用金革唱片對手--風潮唱片,有一天老闆跟她說:「你可不可以把所有
新聞台的配樂都換成我們家的?」要電視台換掉他們習慣用的配樂,而且交由這個剛進公司的菜鳥來做,這是多麼困難的事啊!
劉麗貞當下覺得,「這件事這麼難,我在這家公司恐怕待不久了!」但是深呼一口氣後她告訴自己:「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試過
了,如果還是不行再說!」劉麗貞卯起來開始尋找可能的管道,為了找某家電視台的配樂負責人,打了一、二十通以上電話,並親自
登門拜訪,請他們試用。
就這樣一一突破下,好不容易開始有部分電視台願意用金革的配樂,有一天老闆又問:「怎麼我在中視沒看到?」聽到這話,劉麗貞
整顆心揪在一起,心想做得這麼辛苦,自問:「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如果我就這樣走掉,人家一定會認為,原來小朋友都是這
樣,七年級生不會做事。」那陣子劉麗貞一看到老闆就躲起來,有點想放棄,但一轉念她想:「就此走掉很丟臉,不論要不要繼續做
下去,我一定要做出成績,讓老闆滿意!」
舉一反三 不服輸是致勝關鍵
在這股力量驅動下,她持續聯絡每家電視台,與他們建立交情取得信任,終於在一年後達成老闆交付的任務。從這件事,劉麗貞體認
到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如果一開始就認為不可能,不去嘗試,那麼就永遠都是零,如果願意去嘗試,也許不見得百之分百成功,
但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收穫,這樣就值得了。」
二十二歲當上企宣部主任,這樣的人生其實不是她原來想像的模樣;華岡藝校畢業的她,在校期間就發現自己讀錯科系,從高二起開
始擔心畢業是否能找到工作。
高三接近畢業的時候,劉麗貞透過104人力銀行找工作,應徵的工作是總機小姐。後來人力銀行打電話問她,有個唱片宣傳的工作是
否願意嘗試一下,接到電話後心中一陣欣喜,還沒修完課就去應徵。
這一嘗試讓劉麗貞從原先可能當總機小姐變成唱片宣傳人員,畢業後她進入貴族唱片負責對北部地區五、六十個電台做宣傳,提供唱
片給電台播放。在這個時期,她最常碰到的是「拒絕」,當劉麗貞想提供唱片給電台的時候,常常被對方冷冷回絕,但是為了業績,
還是得放下身段拜託各大電台的節目製作人與主持人。
在貴族唱片近半年,劉麗貞跳槽到製作公司,幫藝人做宣傳辦活動,接著才到金革唱片。到金革唱片兩年後升主任,升職那天,她正
好在外地出差,接到同事電話通知,還一度以為同事跟她開玩笑。「我期待自己有升職 的一天,但是沒想到會這麼快!」
舉一反三、不服輸是她的致勝關鍵。每次老闆交辦一件事,劉麗貞總是同時做三件事。例如有一次老闆要她打電話給一家比較熟的廣
告公司,請他們做廣告時採用金革的音樂,明明只交代打一家,但劉麗貞總是連同其他幾家不熟的廣告業者也一併聯絡了。這正是舉
一反三,不用老闆叮嚀,就一次做足。難怪老闆常讚美她「有三十歲的魄力,看不出來是二十出頭的小女生。」
反敗為勝 李維唐二十四歲升經理
另一位七年級生──1111人力銀行進修網經理李維唐,在短短一年半內從業務專員晉升為進修網經理,手下帶領十二名業務員,進修
網每月業績從二、三十萬元提升到一百五十萬元,創下歷年來最高成長紀錄。不過,李維唐剛進1111人力銀行時,差點被老闆解雇,
最後是靠什麼反敗為勝?
李維唐雖然是七年級生,但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成許多,花蓮大漢二專畢業的他,論學歷,與他同齡的人差一大截,也沒有什麼家
世背景。李維唐畢業後進入1111人力銀行做廣告業務專員,負責網路與平面廣告,那時每個月業績才二、三萬元;做了二個月後,有
一天總經理把他叫到跟前,告訴他由於業績太差,公司想請他走路。
李維唐自認:「我的能力沒有這麼差」,他請求轉調到進修網部門做業務。進修網的往來對象以補教業者為主,從小家裡開幼稚園的
他,對教育業較熟悉,他告訴總經理:「你給我一段時間,這段期間如果我做不到業績,我不領薪水,而且一定走人!」
學資訊管理出身的李維唐,曾在科技公司打工做網頁,於是他幫補教業者規畫課程、做網頁,提出符合他們需求的專案,才不到一個
月,他的業績就超過二十萬元,第二個月又衝到三十萬元,超過當時進修網全體的整月業績。
以身作則 年輕主管取得部屬信任
很快的,李維唐由業務專員晉升為主任,接著又升經理,成為1111人力銀行內最年輕的經理。這麼年輕就擔任主管職,帶領年紀比自
己大的業務員又是一個大考驗,李維唐直接帶著這些業務員去拜會業者,讓他們了解自己是怎麼取得業者信任達成業績,「以身作則
」取得部屬的信任。
剛開始李維唐每天總要忙到十一、十二點才下班,周六、周日沒休息,一樣到公司繼續加班。對內他賞罰分明,除了公司正常獎勵之
外,甚至自掏腰包發獎金,請吃飯犒賞他們,對於成績不佳者,則祭出扣薪處罰。
對外卻懂得放低身段,一位與李維唐熟識的人士透露,他對內管理嚴厲,對外身段卻極其柔軟低調,所創造的業績,連1111人力銀行
總裁林文雄都豎起大拇指稱讚。現在進修網每月業績從最初的二、三十萬元衝到一百五十萬元,是1111人力銀行成立以來首見。
不過李維唐並不因此自滿,他自認所學不足,常利用下班時間到書店,一站就是一個小時,分批把有關管理、業務的書籍一本本讀完
,最近更考上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在職專修班,繼續進修。
對於當時差點被解雇的事,他回想說:「如果當初認為自己很差而接受資遣,一定會自暴自棄,那我的人生也完了!」還好他不服輸
接受挑戰,才有今日的成績。現在李維唐才二十四歲就當上經理,未來他有更遠大的夢想,「做一位成功的創業家」,他自信地朝向
目標前進。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
劉麗貞
出生:1981年
現職:金革唱片公司企宣部主任
學歷:華岡藝校戲劇科
經歷:貴族唱片宣傳、蜜蜂工房製作公司宣傳
【達人劉麗貞全揭露】
每日作息:8:00起床→10:30進公司→20:30下班→22:00回家→凌晨1:00就寢
星期一進辦公室第一件事:規畫這一周所有要完成的事
最近看的書:《 LA VIE》時尚雜誌
最愛的休閒:到郊外透氣,上山泡茶或去看海景
看的電視節目:偶像劇《王子變青蛙》
【成功小錦囊】
1.從不跟老闆說沒辦法。
2.舉一反三,老闆要你做一件事,主動做三件事。
3.即使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要試試看,不試怎麼知道不行。
李維唐 出生:1981年
現職:1111人力銀行進修網經理
學歷:大漢二專資管科
經歷:1111人力銀行業務專員、進修網主任
【達人李維唐全揭露】 每日作息:7:00起床→8:30進公司→23:00~24:00下班→凌晨1:00回家→凌晨2:00就寢
星期一進辦公室第一件事:整理過去一周的業績報表,擬定這周須加強的業務
最近看的書:《藍海策略 》、商業財經類雜誌
最愛的休閒:健身房健身
看的電視節目:《今晚哪裡有問題》、《康熙來了》、HBO頻道
【成功小錦囊】
1.絕不認輸。
2.找到適合自己的業務領域。
3.對部屬賞罰分明,有利於衝高業績。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今週刊》)
==============================================
【《30雜誌》10月號專題報導】
反骨 造就一代宗師
杜拉克風範,請每日練習
【杜拉克簡介】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出生:1909年11月19日出生於維也納
學歷: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
經歷: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華爾街日報》與《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管理學教授、克拉
蒙特研究學院社會學教授、杜拉克非營利管理基金會榮譽主席、獲得五國大學授與十個榮譽博士學位,並於2002年獲美國總統布希頒
贈「總統自由勳章」。
沒有杜拉克 就沒有管理學
8歲時,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認識了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曾被佛洛伊德斷言:「將來或許會成為歐洲最偉大的
人。」
佛洛伊德一語中的。杜拉克果然成為活了將近百歲的一代思想宗師,「諾貝爾獎得主很多,但有哪幾個能像杜拉克這樣經得起千錘百
鍊?」長榮酒店國際連鎖副總經理駱鴻榮讚嘆。
20世紀前半葉是動盪的時代,也是各種思想爭鳴的年代。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杜拉克,父親是經濟學者、也是律師,母
親為奧地利首位女性醫學家。杜拉克豐厚的知識涵養並非一朝一夕得來,而是從童年開始養成。每個星期有好幾天晚餐,杜拉克的父
母,或是在馬勒指揮的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擔任獨奏的祖母,會分別主持時事、醫學、音樂、數學、哲學或文學等專門主題的討論會
,杜拉克和姊姊也會一起用餐聆聽。
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有感而發,「父母結交的朋友和往來方式,對自己和孩子都有長遠影響,關係到未來的發展。」
特立獨行做自己
杜拉克自稱從寫第一本書開始至今,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和獨特,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個特立獨行且特別的人。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杜拉克參加一個為上流社會兒童舉辦的耶誕派對,大人和小孩都在討論當時一宗「發國難財」的「克倫茲案」。
當大家都一致責難克倫茲時,小杜拉克卻慷慨激昂地為克倫茲辯護,讓大家目瞪口呆、鴉雀無聲。派對小主人的父親把他拉到一旁好
心地建議:「你對克倫茲的看法或許沒錯,但只有你一個人這麼想。如果要做個特立獨行的人,一定要有技巧,而且要很小心。」
杜拉克中學畢業後,拒絕直接進入大學就讀,而是到德國漢堡一家貿易公司當實習職員。但為了取悅父親,他還是進入漢堡大學的法
律系當他口中的「兼職學生」,因為他沒有上過任何一堂課,但是他的考試成績都合格,且順利取得學分。他每天固定到漢堡市立圖
書館不間斷地閱讀各種德文、英文、法文書籍,每週到漢堡歌劇院欣賞歌劇,週末就到鄉間徒步旅行。
1939年杜拉克30歲時擔任紐約州沙拉羅倫斯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這是他移民美國後的第一份工作。兩年後,他被解雇了。原因是他
拒絕在鬥爭布魯克林大學校長的名單上簽名。
另闢蹊徑開創管理學
或許杜拉克顯得特立獨行而不從眾,但正因他不隨波逐流,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心智,按照自己的判斷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能洞見未
來,走在時代潮流之先。
面對事業的選擇,杜拉克挑了自己想做的事,放棄原先已小有所成的學術生涯。《經濟人的終結》(The end of Economic Man,
1939)與《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1942)兩本書出版後,杜拉克的學術前途一片大好,連美國政治學學
會都聘請他擔任委員。可是他卻決定接下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企業的通用汽車公司的研究計畫,寫一本企業管理的書。
班寧頓大學的校長瓊斯曾勸過杜拉克,他可以朝經濟學領域發展,也可以繼續研究政治理論,但如果他選擇了通用汽車而轉換學術跑
道,「你的學術生涯將就此結束。」
然而,當為期一年半深入企業的研究期間結束,其後《企業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1946)一書的出版,為杜拉克開
闢了嶄新的職業道路──杜拉克發明了管理,讓管理成為一門學問。「我原本覺得人生下來以後就是要工作、養家活口,企業就是要
賺錢營利,看了杜拉克的書後,我改變了。」南僑化工家品與僑聚貿易事業部總經理李孟娜發現,企業的使命是要服務世界,目的不
在於賺錢。
終生不停止前進
杜拉克自此揚名幾乎半世紀,而且聲譽日隆。原任職中華電信董事長的交通大學教授毛治國就曾公開表示:「別的管理學者都是吹吹
流行歌曲,只有杜拉克是大師。」毛治國認為,杜拉克立論推理常如「天馬行空,神來一筆」,但是「也有人從他犀利而具創意的灼
見以及自闢蹊徑的史識,肯定他是『才堪王佐,德配宗師』的大儒。」
從小在上流社會長大的杜拉克,並不是個驕縱任性的紈褲子弟,他能夠開創管理學門,來自孜孜不倦的勤讀精神。「杜拉克給我們一
個很大的啟示是終生學習。當你停止學習,你會的知識很快就折舊光了。」中華人力資源協會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瑞明最佩服他從
未間斷研究。
杜拉克18歲時,觀賞了80歲的韋瓦第的最後一齣歌劇「福斯塔夫」。「身為音樂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我一直無法逃避這個使命。
」杜拉克震懾於韋瓦第到80高齡仍創作不輟的精神。
今年96歲的杜拉克,果然一生奉行韋瓦第追求完美的精神,研究日新月異,著述推陳出新。這就是杜拉克!堅持走自己選定的路又力
求完美。
==============================================
2005.10.07 工商時報
信用卡專屬網站獲專利 荷銀創先例
邱慧雯/台北報導
荷蘭銀行專為吃喝玩樂打造的信用卡「Shop&Dine」白金卡,由於卡性獨特,荷銀特別為該卡打造了專屬網站,不僅是全國第一
個「單張信用卡」專屬網站,同時也因創新的卡友「互動式」概念,獲得台灣區「帶有獎勵的裝置與方法」的專利,成為國內信用卡
界首例。
荷銀信用卡資深副總經理石青玉表示,Shop&Dine上市五個月以來發卡已超過七萬張,持卡人以廿五歲到卅五歲男女居多,由於
該卡的特性獨特,族群明顯,因此荷銀以最新科技、結合網路社群概念,讓持卡人可隨時掌握最新刷卡優惠,目前已結合一百二十家
商家,推出各種吃喝玩樂的優惠,而此信用卡的社群概念,亦在專利申請上奏捷。
銀行業者以網路行銷現在已比比皆是,不過結合「網路社群概念」,並有互動式溝通平台者,荷銀Shop&Dine白金卡,還是國內
頭一遭。該網站不但單向公布信用卡相關活動與資訊,同時也提供「享樂團購」、「會員票選」與「會員建議」等專區,讓持卡人以
最有效率的方式,向親朋好友推薦各項優惠。
荷銀Shop&Dine網站的享樂團以購物、美食、娛樂與旅遊作為區分,會員可依團購的人數規定,招募志同道合的好友或其他網友
加入團購,透過網站系統,就可發送邀請函請名單中的親友,免去邀約多人需以電話往返確認的不便。
==============================================
《我吃故我在》酸菜白肉鍋試吃報告
「咱們家的酸白菜絕不用洗米水醃,〈坊間〉的主人兼主廚李紹華大聲地強調自家的酸菜白肉鍋有多「正典」…。
酸菜白肉鍋是東北的火鍋,在台北都會,一年四季供應酸菜白肉鍋的店家其實不少,但許多知味識途的饕客卻喜歡跑到中和的〈坊間
〉尋味解饞,原因是李紹華的酸白菜作得就是好吃。所以,即便如今〈坊間〉搬到了竹北,愛吃的台北吃家仍不計舟車勞頓前往尋香
。所謂「味好不怕巷子深」,差不多就是這景況。
料理好吃的酸白鍋,門道就在那酸白菜。醃得好的,濃淡合度、酸得恰到好處;弄得不好的,宛如飲醋,隱約中還有臭味。
李紹華作酸白菜有自己的方程式。有些師傅醃白菜會放米水或酒來加速發酵,李紹華完全不來這一套,全部都是自然發酵。他說,這
樣子醃出來的酸白菜才會好吃,也才有鮮味。
〈坊間〉的酸白菜用的是高海拔的白菜,形體較圓,李紹華說這種白菜醃出來才會好吃,口感也較甜。每年六月,大白菜會開花長出
所謂的「川心」,李認為這樣的白菜會不好吃,所以每年五月他就買足夠的量,一次把後半年的酸白菜給醃好,才能應付客人的需求
。
李紹華買白菜都是自己來,一次就是800至1000斤。車子載回來後,將白菜放入在自家餐廳後大陽台事前備好的大桶子裡,一顆顆、
一層層的整整齊齊地排放在桶內,舖完了一層再一層,緊緊密密、扎扎實實。到了最上層,上面用網條壓著,最後再放上大石頭,務
必求得密不透氣。
這白菜擠在桶內發酵時會出水、會變軟,所以,李紹華每天還得將出的水撇掉、添新水,並視高低增減石頭、控制重量。就像照顧個
小娃兒一般費心。
15天後,酸白菜醃好起缸,不見爛葉、只聞微微衝鼻的酸味,大功告成。〈坊間〉的酸白鍋,就是用整顆酸白菜與大骨、赤肉與老母
雞熬出的高湯,放在炭鍋中同煮,汽泡蒸騰、鮮香滿溢。
時下有些酸白鍋店出鍋時,白肉在鍋內長得是「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狀,〈坊間〉的白肉則是俐落清爽、整整齊齊,巧思舖陳、好
似怒綻的花朵,雍容器宇,很是賞心悅目。
李紹華透露,酸白鍋用的白肉,最好用母豬肉,因公豬帶有膻味、母豬則味甜。李取得五花肉中段切薄,先下了高湯過水,起鍋立刻
泡冰水,如此一來,再怎麼煮,始終都能保持那QQ的脆度。
吃酸白鍋,少了川丸子就少了那麼點味道,而〈坊間〉的川丸子也是一絕。李用俗稱「夾心肉」的豬前腿,肥瘦3:7、剔筋去油後絞
成絞肉,再分別打入蛋清與蛋黃不停攪拌,最後加了鹽巴與醬油,摔打成形,水煮後,彈性有勁。至於「乾炸丸子」,則是用川丸子
用清油鮮炸,炸時得用鍋鏟在鍋內拚了命地「趕油」,這丸子起了鍋後,即便涼了都好吃。
==============================================
【2005/10/04 聯合報】
Blu-ray Disc Marking System Outlined
Posted Oct 05, 2005 - 05:10 PM
--------------------------------------------------------------------------------
Recently published patents at the US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 could bring some light to the so-called "ROM Mark"
protection layer of the Blu-Ray format.
Both HD DVD and Blu-Ray formats use the Advanced Access Contest System (AAC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data from
unathorized replication, in an attempt to fight forgery. However, the Blu-Ray format additionally adds a second
layer of protection called BD+, and a third layer called ROM Mark.
The Blu-Ray Disc Association has not publically given explanations on how the BD+ adds encryption key renewability
to AACS key revoc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not said a word about how the ROM Mark works. The Association has
officially said that the ROM Mark 'guards against mass production piracy or the mass duplication and sale of
unauthorised copies of pre-recorded media' and also confirms that a digital signature is buried in the recording
which can identify whether an individual disc was pressed from an authorised glass master.
Recently published patents from Robert Edmonds and Kevin McDonnell in California and Johann de Meulder in Belgium
could give a give a strong clue to how BD Mark works.
Although every machine used to laser-cut a master disc is theoretically the same, the motor that spins the blank
disc and moves the laser along a spiral track varies slightly in speed and precision. So if a digital marker is put
in the middle of a recording, e.g. after exactly 60 minutes, its physical position on the master disc - and every
disc then pressed - will be a unique fingerprint of the cutting machine.
The new system also buries some digital code on the disc which describes where the marker should be for the machine
that created the master disc, for instance 25% round the thousandth turn of the spiral track. A modified player used
by Customs checks the described position with the actual position. If they match, the disc is genuine. If they
don't, the disc is a fake pressing.
To beat the system, pirates would have to reverse engineer the entire marker description and check process - which
they are unlikely to have the time, expertise or money to do.
Story source: oto-online.com.
==============================================
【2005/10/04 聯合報】
我先是作家 然後才是個律師!
【傅月庵】
拿得起放得下,永遠向前看
「每年一本,準時出版」,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了不起。但假如所寫出來的那本書,直接關係到幾千萬美元的輸贏,卻還能從容以對,
那可就不簡單了。其道理一如職棒投手,季賽每週先發或許不算什麼,季後賽要是也能按時登板且場場獲勝,那可就了不起了。葛里
遜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也正是,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幾乎年年準時報到,從不缺席,且小說都能維持一定水準,高下之間,相
去不會太遠。更驚人的是,按照葛里遜的說法,他每年只花六個月的時間寫作,另外六個月則看棒球、打棒球,安享天倫之樂,悠哉
度日。「一旦寫將起來,文思泉湧而出。一旦寫完了,我就快快把它撤離書桌,送出家門出版去了。因為我已經準備好要寫下一本了
。」「(對於書中角色)我傾向早早把它忘記,因為我總是在想下一本書、下二本書或下一部電影」。
葛里遜自承其寫作靈感源自於天生「跳躍的想像力」(a hyperactive imagination),正好說明了其長處,也是其短處之所在。事
實上,暢銷書寫作與純文學創作,兩者之間最大不同在於,前者偏於情節的鋪陳,最需要的是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好故事」,至於
人物性格,往往是配合情節加以塑造。後者則反是,往往先有人物,再依照其性格,鋪陳故事。故事簡單,甚至沒有故事也無妨,某
些「意識流」、「新小說」即是。葛里遜超強的跳躍想像力,加上樸實簡鍊的文字,很容易讓人一讀入迷,被情節牽著鼻子走路,非
至終卷而後已。反之,也由於其想像力過於跳躍,許多人物性格,難脫淺顯之譏。沉迷故事之時,未必有所感,事後回想,卻往往只
有「好看」兩字,而不及其他了——不過,到了今天,閱讀標準正在不斷橫移之中,「好看」二字幾乎比什麼都重要。若是如此,葛
里遜再度登台(灣),或許也正得其時吧!
沒錯,颶風回來了
或許連寫十年「法律驚悚小說」,寫膩了;或許受到好友史蒂芬‧金的影響,也想證明自己不僅會寫以情節取勝的暢銷小說,也可以
寫得更具文學性一些。2001年,葛里遜一連出版了兩本不太一樣的小說,一本是具有自傳成分的《上漆的房子》(A Painted House
),另一本則是頗具喜感的《逃離耶誕》(Skipping Christmas),兩本書銷售熱度毫依然不減,但長期習慣春天接受「葛里遜颶風
」侵襲的忠實書迷卻不免有些雜音出現。2002年春天,經過千呼萬喚,葛里遜推出了《死亡傳喚》(The Summons),從書名、從內
容來看,颶風似乎又回到軌道之上了。然而不然的是,凡走過的必將留下痕跡,細心的讀者當很容易發現,此書在人物性格刻劃,尤
其主角面對鉅額意外之財的心理變化描述,佔去相當多篇幅,與以往特重情節鋪陳的寫法頗有不同。此書推出之際,《紐約時報》便
以「金錢之誘惑」作為標題,一語雙關地詢問,葛里遜此一回歸,是否也因為受不了出版利潤的誘惑?葛里遜則加以反駁,認為金錢
聲名對他而言,早已不成問題。他的回歸,純粹是為了寫作的樂趣,兼且回報讀者的期待而已。孰是孰非,很難說得清楚。不過,當
年年底結算總帳,天王「出軌」歸來,人氣依然滿滿不漏,《死亡傳喚》再度奪下年度排行榜冠軍,賣了多少本?不多,260萬本,
每分鐘五本而已——沒錯,颶風回來了,還是吹得那樣強勁!
(下)
==============================================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5年10月號】
人類,抉擇的時刻
~從人口統計和經濟的角度來看,人類現今這個時代是無比獨特的。環境將可永續利用或一夕崩潰,就看接下來幾十年我們如何管理
。 ~
21世紀似乎是個令人失望的世紀。有人保證我們將有會飛的車子、太空殖民、一週工作15小時;日常瑣事會有機器人代勞(除非它們
集體叛變);疾病應該只出現在歷史書籍裡;可攜式核反應器在量販店正大特賣。而即使是對未來最悲觀的想像,也會預期科技與社
會組織的躍進,能使我們這個世代免於毀滅的命運。
即使在一片混亂喧囂之中,只要看得夠遠,這個新世紀還是會成為史上最驚人的時期。工業革命帶來的三大轉變,已經到達了高峰。
數個世紀以來,全球人口以超越指數的速度成長,現在已經逐漸穩定。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到了本世紀中葉,人口會停滯在90億左右
。與此同時,不論是相對比例或是絕對人口,赤貧的人口都將開始下降。如果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持續跟隨日本與韓國的腳步,到了
2050年,中國的平均富裕程度就會跟上現在的瑞士;至於印度,則會跟上現在的以色列。正當人類在人口和財富皆蒸蒸日上的同時,
卻相對逼壓著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我們釋放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經是海洋和陸地吸收速率的三倍,氣候學者認為,到了本世紀中葉,
全球暖化的效應將開始反噬。按照這樣的速率,全世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將會以更快的速度耗竭。
人口數量、經濟成長和環境問題,這三大趨勢息息相關,並且將會是未來歷史學家審視我們這個時代的重點。這些趨勢的影響力將無
所不在,不論是政治版圖或是家庭結構。而它們帶來的問題,影響幅度幾乎達人類所未見。一如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威爾森(
Edward O. Wilson)所言,我們正要通過的這段瓶頸,正是對自然資源以及人類智慧的最大挑戰。
這股趨勢在日常生活中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很多人都有回到家鄉卻迷路的經驗,因為家鄉變化太大了。另一方面,人口的成長卻隨著
家庭成員的減少而縮減。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在沒有兄弟姊妹,甚至叔叔阿姨的環境下成長。(有些人認為這是很糟糕的,但若要
維持人口總數穩定,另一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死亡率攀升。)中國製的商品上了美國威名百貨的貨架,印度人則開始管理客服專線,
而且,越來越多的亞洲人反過來購買西方商品。拜全球暖化之賜,春天花朵綻放的時間,比50年前提早了一週;餐廳供應的魚也跟以
往不一樣了,因為過去常見的魚類早已被捕撈殆盡。
在歷史的脈絡中檢視當下,能夠讓我們透徹地審視世界上眾多問題。這些問題很多是直接或間接因人口增加而衍生出來的。一旦人口
停止增加,人類就有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或許要通過瓶頸並不容易,不過一旦我們開始進行,事情只會更好,不會更糟。
我們正在經歷的轉變,界定了這些挑戰的範圍。科學家至少能夠粗略地估計,未來地球上將會有多少居民、他們需要什麼、有哪些資
源可用、到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在本世紀的後半葉,人類將會進入一個平衡的時期,屆時經濟成長已不再像目前看誰的生產力
高、人口和資源較多,而是完全視生產力而定,如此一來,經濟和環境之間的衝突就會大為減少。舊的挑戰將被新的挑戰取代。在許
多國家中,這個過程已經十分明顯,並因此造成轉變。在美國,對於社會安全的論戰重心(一如歐洲和日本對於養老金制度的憂慮)
,就在於人口成長之後,能否提出一套健全的社會生活計畫。
民眾對人口統計學者的評價不一。30年前,人口過多的議題沒人不關心吧?當時埃利希(Paul Ehrlich)這本《人口爆炸》可說是最
暢銷的著作。由卻爾登希斯頓主演的「超世紀諜殺案」,更將未來描繪成一個人類會被當木材堆放、並被餵以豆腐狀飼料的世界。然
而到了最近,人口稀少反成了最大問題,這項議題是由艾伯斯達特(Nicholas Eberstadt)等新保守份子提出的。他們所關注的焦點
,就濃縮在卻爾登希斯頓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死亡城」之中;在這部電影中,人類會完全滅絕。所以現在問題變成:人口會太多還是
太少?
人口統計學的主流思想並未隨這些極端的描繪而擺盪。開發中國家的家庭數已經縮減得比預期還快,然而,Scientific American在
1974年的特刊中對人口數的預測,目前為止都還算準確。事實上,不管是「超世紀諜殺案」或「死亡城」,都道出了部份事實。在絕
對數量上,人類確實繼續大量繁衍;過去人們忽略了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對人口膨脹的恐嚇,不代表未來也能成功避開他的預言。但另
一方面,人口成長速度的下滑亦值得憂慮;從歷史上來看,大部份人口穩定或是萎縮中的社會,最後都沒落了。
強烈支持某一立場的人,幾乎都不回應另一方的挑戰,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並不需要去證實自己的立場。然而,一旦
你驅散了意識型態的迷霧,行動計畫的整合架構就會浮現。這並非向前邁進的唯一途徑,卻可以做為討論的起點。
這計畫有個不斷出現的主旨:商業未必是大自然的敵人;反之亦然。傳統上,我們不會用相似的字眼來描述經濟和環境。最受矚目的
經濟統計數據,例如國內生產毛額(GDP),並未囊括對資源消耗的計算;基本上,它衡量的是資金流量而非資產和債務的平衡。森
林是會帶來持續穩定收入的資產,要是你把它砍光了,GDP還是會躍升。
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我們在貨品和服務上所支付的費用,很少會包括相關的環境成本。這筆賬一定有人得埋單,通常就是我們自己
,只不過是透過另一種形式。據估計,美國納稅人平均一年要支付2000美元,來補償開墾、鑽井、挖礦和其他重度影響環境的活動所
造成的破壞。扭曲的市場價值沒有給予消費者和生產者足夠的動力來清理環境。而當環境學者把焦點都放在自然無價的魅力上時,無
形中也強化了上述的現象,因為自然界無價的魅力雖然很有意義,但卻很難與其他更緊迫的事情匹敵。「瀕臨絕種動物法案」中,就
提供了律師相互推諉責任的範例。綠色組織將西點林鴞所遭遇的困境歸咎到伐木業者,而伐木業者則認為,毫無限度的鳥類保護政策
會害他們失業。事實上,如果森林不再,這兩方都是受害者。
近年來,經濟學者和環境科學家已共同衡量自然界所能帶來的益處。從這樣的行動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對自然界的依賴,因而不會輕
忽它。今年年初出刊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就指出,如果大自然無法再提供某些服務(諸如從授粉到水質濾淨等功能),那麼人
類要自己動手,而且得付出極為昂貴的代價。這份評估還發現,在這24項類別廣泛的項目中,其中有15項消耗得比再生得還快。
如果能夠適當分擔對環境的責任,我們就會發現,對自然界有益的,也會同樣會為經濟、甚至自己的行業帶來益處。舉例來說,漁民
若能將漁獲量限制在某一範圍,收益便能達到最高。要是超過這個範圍,不論是漁獲量或是收益就會開始下滑,因為太多的人去捕太
少的魚。可以確信的是,生活不總是這麼便利,社會有時候必須面對一些犧牲交換的情況。不過,這只是個尋找雙贏局面的開始。
如果決策者可以建構出一個正確的框架,人類的未來就可以由上千個平凡的決定得到保障:人們有多少孩子?他們在哪裡放牧牛群?
他們用哪種絕緣材料幫房子隔熱?通常一些更為深刻的發展,都是由這些平凡事物來決定。一個市鎮是否富足的指標並非電腦或DVD
,因為即使是在貧困的村落,現在都能找到這些東西。污水處理管線、柔軟的床被、對身家安全的概念等,才是指標。為了將現代化
的好處散播給所有的人,科學和科技必須用在一些比建造太空殖民站更偉大的事。
==============================================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10月號】
光合細菌的工業革命
用藍綠細菌來對付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
撰文╱胡斯托(Patrick Di Justo)
翻譯/陳儀蓁
導入光源:靠著光纖纜線傳輸日照發出光亮的光板,與細菌薄膜間隔排列,可提供藍綠細菌所需的光。
如果把污染的水、化石燃料的廢氣、陽光、嗜熱的綠色黏液統統放進一個金屬箱裡,會得到什麼東西呢?如果這個箱子屬於貝里斯(
David Bayless)的話,就可以變出純淨的氧氣、乾淨的水,以及一種可將溫室氣體自大氣中移除的方法。
貝里斯是美國俄亥俄大學俄亥俄煤炭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認為,要清除燃煤發電廠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大自
然的方法,即光合作用。可是工廠大量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也需要相對應的光合作用量。因此,貝里斯在美國能源部的經費補助下
,研發出一種裡面放置藍綠細菌(俗稱藍綠藻),還可調整容量大小的光合作用反應箱。
在貝里斯的生物反應箱裡,藍綠細菌生長在寬60公分,長120公分、類似紗窗的紡織纖維薄膜上。毛細作用會將水吸給藍綠細菌,而
輸送管則會導入高溫廢氣。貝里斯解釋道,把藍綠細菌塗抹在薄膜上,「你就可以製造大面積的生長介面,而不需要太多水。」這種
細菌會利用既有的二氧化碳和水,來繁殖新的細菌,並在過程中釋放出氧氣和水蒸氣。另外,藍綠細菌也會吸收形成酸雨的物質:氧
化氮、二氧化硫。
由於排氣管的廢氣和水份,進入生物反應箱時的溫度是暖烘烘的55℃,所以貝里斯需要的是一種耐熱的細菌。他說:「在這個計畫中
,我們非常反對使用基因改造的手法,因為我們繁殖的細菌量非常大。」為了找出合適的細菌,他與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庫
克西(Keith Cooksey)聯絡,因為庫克西以前研究過黃石國家公園礦質溫泉中的細菌。庫克西說:「我們拿了一些貝里斯的纖維薄
膜,放在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的溫泉裡。我們知道,不管附著在薄膜上的是什麼細菌,都值得用來放手一搏。」最後篩選出來的是一種
新近發現的嗜鐵藍綠細菌,庫克西目前暫時命名為 Chroogloeocystis siderophila。
又為了在生物反應箱內投射少量陽光,貝里斯還求助於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他們研發出一種系統,利用拋物面鏡採光,然後
透過光纖纜線傳輸。這種系統一般用來提供辦公室和工廠照明,但在經過改裝之後,則可用在「光板」上,也就是可以直接將陽光投
射在細菌薄膜上的丙烯酸厚塑膠板。橡樹嶺實驗室的厄爾(Duncan Earl)說:「由於這些細菌只用了10%光照的能量,所以我們只
需將一平方公尺的日照,分散到10平方公尺的光板上即可。」
比較麻煩的問題是,該如何處理生物反應箱製造出來的大量細菌; C. siderophila 如果釋放到黃石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很可能會
在該處成為入侵生物。貝里斯坦承:「那絕對是一項不利因素。」目前的方案是自動沖下多的細菌,收集起來,或許能當做燃料。
利用細菌的光合作用來對抗污染的想法,已經不算新鮮了。位在麻州劍橋的綠色燃料科技公司,也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座2100萬瓦氣油
發電廠的屋頂上,測試30台生物反應箱。他們也是使用自然光,但是方法有點不太一樣:不同於貝里斯將太陽光傳輸照射到細菌上的
做法,綠色燃料科技是讓細菌輪流照射太陽光,這樣的過程稱為「光調節」,綠色燃料科技的共同創辦人貝爾金(Isaac Berzin)如
此解釋。不過貝里斯比較喜歡他自己的光纖傳輸系統,因為所需的光照面積較小,只用到1/10而已。
目前貝里斯初步研發的機具模型,每分鐘可以處理140立方公尺的廢氣,相當於50部車輛,或是一座300萬瓦發電廠排放出來的廢氣量
。如果在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的發電廠測試成功,貝里斯希望能將完整大小的生物反應箱上場運作,實際使用125萬平方公尺的細菌薄
膜,來處理1000萬瓦發電廠所排放出來的廢氣,運作的時間則訂在2010年之前。
==============================================
Friday, October 07, 200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