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8, 2005

【2005/11/18】

Peter Drucker

Trusting the teacher in the grey-flannel suit
Nov 17th 2005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The one management thinker every educated person should read
Corbis
ON NOVEMBER 11th, a few days short of his 96th birthday, Peter Drucker died. The most important management thinker of the

past century, he wrote about 40 books (the last,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 will be published in January) and

thousands of articles. He was a guru to the world's corporate elite, not just in his native Europe and his adoptive

America, but also in Japan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one devoted South Korean businessman even changed his first name to

Mr Drucker). And he never rested in his mission to persuade the world that management matters—that, in his own rather

portentous formula, “Management is the organ of institutions...the organ that converts a mob into an organisation, and

human efforts into performance.”

Did he succeed? The range of his influence was extraordinary. George Bush is a devotee of Mr Drucker's idea of “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I had read Peter Drucker,” Karl Rove once told the Atlantic Monthly, “but I'd never seen

Drucker until I saw Bush in action.”) Newt Gingrich mentions him in almost every speech. Mr Drucker helped to inspire

privatisation—an idea that in the 1980s galvanised Britain's sclerotic economy.

Advertisement

He changed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businesses. He spawned two huge revolutions at General Electric—first when GE

followed the radical decentralisation he preached in the 1950s, and again in the 1980s when Jack Welch rebuilt the

company around Mr Drucker's belief that it should be first or second in a line of business, or else get out. Yet Mr

Drucker is also cited as a muse by both the Salvation Army and the modern mega-church movement. Wherever people grapple

with tricky management problems, from big organisations to small ones, from the public sector to the private, and

increasingly in the voluntary sector, you can find Mr Drucker's fingerprint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Mr Drucker was invariably right—or even always sensible. He was given to making sweeping

statements that sometimes turned out to be nonsense. He argued, for example, that the great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failures” that would soon become “relics”—odd for a man who made so much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He was slow to shift his attention from big firms to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 But he was much more often right than

wrong. And even when he was wrong he had a way of being thought-provoking.

The man who became famous as an American management thinker was really a Viennese Jewish intellectual.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once visited him in his home in Claremont, California—a modest affair when set beside the mansions of most

management gurus. His choice of a restaurant for lunch was more modest still. But as Mr Drucker talked it was easy to

forget about the giant plastic wagon wheels that decorated the walls or even the execrable food. He talked with his deep,

heavy Teutonic accent about meeting Sigmund Freud (as a boy),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Ludwig Wittgenstein (as a student

at Cambridge). He said that he liked to keep his mind fresh by taking up a new subject every three or four years (he was

heavily immersed in early medieval Paris at the time). The overall effect was rather like listening to Isaiah Berlin

channelled by Henry Kissinger.

Mr Drucker was born in 1909 in the Austrian upper middle class—his father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and educated in

Vienna and Germany. He earned a doctorate in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law from Frankfurt university in 1931. In normal

times this would have led to a distinguished, if predictable, academic career. But those were not normal times—and Mr

Drucker was not a man to bow down to the confines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He spent his 20s trying to avoid Adolf Hitler

and drifting among a number of jobs, including banking, consultancy, academic law and journalism (his journalistic career

included a spell as the acting editor of a women's page).

Along the way, he became increasingly convinced that the best hope for saving civilisation from barbarism lay in the

humdrum science of management. He was too sensitive to the thinness of the crust of civilisation to share the classic

liberal faith in the market, but too clear-sighted to embrace the growing fashion for big-government solutions. The man

in the grey-flannel suit held out more hope for mankind than either the hidden hand or the gentleman in Whitehall.

He finally found a home in American academia, teaching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But it was not exactly a happy

home. His first two books—“The End of Economic Man” (1939) and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1942)—had their

admirers, including Winston Churchill, but they annoyed academic critics by ranging so widely over so many different

subjects. This might have sealed his fate as just another discontented academic maverick. But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General Motors—then the world's biggest company—with its passionate insistence that

companies had a social dimension as well as an economic purpose.

The car company invited Mr Drucker to paint its portrait—and offered him unique access to GMers from Alfred Sloan down.

The resulting book—“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changed the young man's life. The book not only became an instant

bestseller, in Japan as well as in America, remaining in print ever since. It also helped to create a management fashion

for decentralisation. By the 1980s, about three-quarters of American companies had adopted a decentralised model. Mr

Drucker later boasted that the book “had an immediate impact on American business, on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 on

government agencies—and none on General Motors.” Mr Drucker the management guru had been born.

Knowledge workers
The two most interesting arguments in “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actually had little to do with the

decentralisation fad. They were to dominate his work.

The first had to do with “empowering” workers. Mr Drucker believed in treating workers as resources rather than just as

costs. He was a harsh critic of the assembly-line system of production that then dominated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partly because assembly lines moved at the speed of the slowest and partly because they failed to engage the creativity

of individual workers. He was equally scathing of managers who simply regarded companies as a way of generating

short-term profits. In the late 1990s he turned into one of America's leading critics of soaring executive pay, warning

that “in the next economic downturn, there will be an outbreak of bitterness and contempt for the super-corporate

chieftains who pay themselves millions.”

The second argument had to do with the rise of knowledge workers. Mr Drucker argued that the world is moving from an “

economy of goods” to an economy of “knowledge”—and from a society dominated by an industrial proletariat to one

dominated by brain workers. He insisted that this had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both managers and politicians. Managers

had to stop treating workers like cogs in a huge inhuman machine—the idea at the heart of Frederick Taylor's stopwatch

management—and start treating them as brain workers. In turn, politicians had to realise that knowledge, and hence

education, wa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for any advanced society.

Yet Mr Drucker also thought that this economy had implications for knowledge workers themselves. They had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neither “bosses” nor “workers”, but something in between: entrepreneurs who had

responsibility for developing their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brainpower, and who also needed to take more control of

their own careers, including their pension plans.

All this sounds as if Mr Drucker was an exponent of the airy-fairy human-relations school of management. But there was

also a “hard” side to his work. Mr Drucker was responsible for inventing one of the rational school of management's

most successful products—“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this is the one that Mr Bush still follows).

In one of his most substantial works,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 he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rs and

corporations setting clear long-term objectives and then translating those long-term objectives into more immediate

goals. He argued that firms should have an elite corps of general managers, who set these long-term objectives, and then

a group of more specialised managers.

For his critics (who had a point), this was a retreat from his earlier emphasis on the soft side of management. For Mr

Drucker it was all perfectly consistent: if you rely too much on empowerment you risk anarchy, whereas if you rely too

much on command-and-control you sacrifice creativity. The trick is for managers to set long-term goals, but then allow

their employees to work out ways of achieving those goals.

From early on, Mr Drucker tried to apply his interest in management in a universal way. For instance, he realised that

America has no monopoly on management wisdom. This might not sound like much of an insight today, in the light of the

Asian miracles. But in 1950s America—when most American managers dismissed Japan as a maker of cheap knickknacks and the

rest of Asia as an irrelevance—it was a revelation.

Mr Drucker used his newfound fame in Japan to flesh out his suspicion that Japan was turning itself into an economic

powerhouse. (As a sideline he managed to develop a fine collection of Japanese art.) He wrote extensively about Japanese

management techniques long before they became popular in America in the 1980s. But he also exported many American

techniques to a country that was desperate to learn from Uncle Sam.

More than just a business thinker
If Mr Drucker helped make management a global industry, he also helped push it beyond its business base. He was

emphatically a management thinker, not just a business one. He believed that management is “the defining organ of all

modern institutions”, not just corpora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school that bears his name at Claremont College recruits

a third of its students from outside the business world.

In the public sector, as well as championing privatisation, he helped to inspire the reinventing-government movement that

Al Gore promoted with some success in the 1990s. That movement has gone into eclipse at the federal level, but is still

forging ahead in some states, such as Massachusetts, where Mitt Romney, the governor, is a powerful supporter.

Some of Mr Drucker's most innovative work was with voluntary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deed, Mr Bush singled out his

contribution to civil institutions when he awarded him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three years ago). Mr Drucker

told his clients, who included the American Red Cross and the Girl Scouts of America, that they needed to think more like

businesses—albeit businesses that dealt in “changed lives” rather than in maximising profits. Their donors, he warned,

would increasingly judge them not on the goodness of their intentions, but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sults.

One perhaps unexpected example of Druckerism is the modern mega-church movement. He suggested to evangelical pastors that

they create a more customer-friendly environment (hold back on the overt religious symbolism and provide plenty of

facilities). Bill Hybels, the pastor of the 17,000-strong 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 in South Barrington, Illinois,

has a quotation from Mr Drucker hanging outside his office: “What is our business? Who is our customer? What does the

customer consider value?”

Mr Drucker went further than just applying business techniques to managing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He believed that such

entities have many lessons to teach business corporations. They are often much better at engag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ir

volunteers—and they are also better at turning their “customers” into “marketers” for their organisation. These

days, business organisations have as much to learn from churches as churches have to learn from them.

What he got wrong
There are three persistent criticisms of Mr Drucker's work. The first is that he was never as good on small organisations

—particularly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as he was on big ones. “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was in many ways a

fanfare to big organisations: “We know today that in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articularly in modern mass

production,” Mr Drucker opined, “the small unit is not only inefficient, it cannot produce at all.” The book helped to

launch the “big organisation boom” that dominated business thinking for the next 20 years.

The second criticism is that Mr Drucker's enthusiasm for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helped to lead business down a dead

end. Most of today's best organisations have abandoned this idea—at least in the mechanistic form that it rapidly

assumed. They prefer to allow ideas—including ideas for long-term strategies—to bubble up from the bottom and middle of

the organisations rather than being imposed from on high. And they tend to eschew the complex management structures of

the management-by-objectives era. The reason is that top management is often cut off from the people who know both their

markets and their products best (a criticism that certainly rings true in Mr Bush's White House, though that is another

story).

Third, Mr Drucker is criticised for being a maverick in the management world—and a maverick who has increasingly been

left behind by the increasing rigour of his chosen field. He taught in tiny Claremont rather than at Harvard or Stanford.

He never grappled with the rigours of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There is no single area of academic management theory that

he made his own—as Michael Porter did with strategy and Theodore Levitt did with marketing. He would throw out a highly

provocative idea—such as the idea that the West has entered a post-capitalist society, thanks to the importance of

pension funds—without really clarifying his terms or tying up his arguments.

There is some truth in the first two arguments. Mr Drucker never wrote anything as good as “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 This is odd, given his personality: this prophet of the “age of

organisations” was a quintessential individualist who was happiest ploughing his own furrow. (One of his favourite

sayings was, “One either meets or one works.”) It is also remarkable since he spent so much of his life in southern

California—a hotbed of individualism and entrepreneurialism that helped to produce the small-business revolution of the

1980s. Mr Drucker's work 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sits uneasily with his earlier (and later) writ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workers and self-directed teams.

But the third argument—that he was too much of a maverick—is both short-sighted and unfair. It is short-sighted because

it ignores Mr Drucker's pioneering role in creating the modern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He produced one of the first

systematic studies of a big company. He pioneered the idea that ideas can help galvanise companies. And he helped to make

management fashionable with a constant stream of popular writing. It may be over-egging things to claim that Mr Drucker

was “the man who invented management”. But he certainly ma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t is true that he cannot be put into any neat academic pigeonhole: he liked to refer to himself as a “social ecologist

” rather than a management theorist, still less a management guru (he once quipped that journalists use the word “guru

” only because “charlatan” is too long for a headline). It is true that he eschewed the system-building of some of his

fellow academics. And he preferred reading Jane Austen to do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But system-building often produces castles in the air rather than enduring insights. (It is notable that Mr Drucker's

most systematic work—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has lasted least well.) Mr Drucker made up for his lack of system with

a stream of insights on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subjects: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people to predict, back in the 1950s,

that computers would revolutionise business, for example. His reading of history enabled him to see through the fog that

clouds less learned minds: he liked to puncture breathless talk of the new age of globalisation by pointing out that

companies such as Fiat (founded in 1899) and Siemens (founded in 1847) produced more abroad than at home almost as soon

as they got off the ground.

These days management theory is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academic clones who produce papers on minute subjects in

unreadable prose. That certainly does not apply to a man who claimed that the academic course that most influenced him

was on, of all things, admiralty law.

The legacy
The biggest problem with evaluating Mr Drucker's influence is that so many of his ideas have passed into conventional

wisdom—in other words, that he is the victim of his own success. His writings on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workers and

empowerment may sound a little banal today. But they certainly weren't banal when he first dreamed them up in the 1940s,

or when they were first put in to practice in the Anglo-Saxon world in the 1980s. Remember the way that many British

bosses scoffed when Japanese carmakers set up factories in Britain and told their Geordie workers that they had to think

as well as rivet, weld and hammer?

Moreover, Mr Drucker continued to produce new ideas up until his 90s. His work on the management of voluntary

organisations—particularly religious organisations—remained at the cutting edge. America's business academics have only

just begun to look seriously at the organis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at he helped to pioneer.

Mr Drucker has a way of getting the last word. Richard Nixon once began a pep talk to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with a side-swipe at him. “Mr Drucker says that modern government can do only two things well: wage war and

inflate the currency. It's the aim of my administration to prove Mr Drucker wrong.” In retrospect, Mr Nixon failed even

at those potentially achievable tasks.

Asked which management books he paid attention to, Bill Gates once replied, “Well, Drucker of course,” before citing a

few lesser mortals. Management theory has not evolved into the world's most rigorous or enticing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But in Peter Drucker it at least found a champion whom every educated person should take the trouble to read.



On November 1st 2001 we published a survey by Mr Drucker called “The Next Society”. It can be found at

www.economist.com/nextsociety

====================================================
Foundation Targets JPEG Patent for Elimination

November 17, 2005

On Wednesday, the Public Patent Foundation filed a formal request with the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to revoke a

data compression patent that Forgent Networks Inc. is asserting against the JPEG image standard.

In recent years, JPEG has become the default file format for photo-quality images. It is commonly used in publishing,

graphics and digital photography

ADVERTISEMENT Several years ago, Forgent acquired a data compression patent, U.S. Patent No. 4,698,672, with its purchase

of CLI (Compression Labs Inc.) In the past eighteen months, Forgent began aggressively suing companies that sell or offer

services using JPEG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businesses are infringing its patent.

Among other companies, Forgent has sued Apple Computer Inc., Adobe Systems Inc. and Microsoft Corp.

Some of these companies, such as Sun Microsystems Inc. and Google Inc., have counter-sued Forgent on the theory that CLI

defrauded the PTO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These companies claim that CLI had lied to the PRO about their being

prior art and patents to its own.

Other companies, such as BlackBerry maker Research in Motion Ltd., have settled with Forgent. At this time, most of

Forgent suits are continuing to be fought out in the courts.

Now, PUBPAT (Public Patent Foundation) has joined the fight. PUBPAT has submitted previously unseen prior art showing, it

claims, that the patent, which was issued in 1987, was not new and should be revoked.

"CLI is using the '672 patent to harass anyone that implements the [JPEG] format," states PUBPAT's Request for Ex Parte

Reexamination of U.S. Patent No. 4,698,672. "CLI's aggressive assertion of the '672 patent is causing substantial public

harm by threatening thi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n which the public relies."

"Forgent Networks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the new and rapidly growing trend of patent holders that do nothing more than

sue people who make products or services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said Dan Ravicher, PUBPAT's executive director.

"Unfortunately, the patent system allows for such perverse behavior because it cares more about patent holders than it

does the public," concluded Ravicher.

Will PUBBAT be successful in this attempt?

Charles 'Chad' Wieland III, an attorney at the national law firm of Buchanan Ingersoll PC, says that it may. "It could

(knock out the patent),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pplies a lower standard than the

courts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claims should be sustained

Still, "Third-party requests for reexamination of patents are not that common because the process heavily favors the

patent holder, and the third-party requester (PUBPAT in this case) has a very limited role." Indeed, "Ultimately, Forgent

Network's patent could reemerge from the PTO stronger than it was before because a court would be hard pressed to second

guess the PTO's determination of patentability over the same grounds covered in the reexamination process," said Wieland.

"Historically, only around one-third of patents are knocked out by reexamination requests, although improvements in the

process have made it more effective in recent years," noted Steve Maebius, a partner at the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law firm Foley & Lardner.

Whatever the decision, it won't be a quick process—3except by courtroom standards.

"The Patent Office conducts the re-examination proceedings with special dispatch. However, it still may take over a year

for the Patent Office to decide on patentability," said Robert C. Bertin, a partner with Swidler Berlin LLP.

That could only be the start of the matter though.

"If an Examiner at the Patent Office finally determines that there is no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in view of the prior

patent submitted by PUBPAT, Forgent may appeal the result to the Board of Patent Appeals and may appeal that result to

either the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or to 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
November 15, 2005 11:09 AM US Eastern Timezone

MPEG LA公司發佈擴展的AVC專利組合授權計畫;特許使用費率保持不變

美國商業新聞2005年11月15日丹佛消息——


MPEG LA,LLC公司今天發佈了修正後的AVC專利組合授權計畫,該計畫除目前包含在AVC/H.264視頻標準(ITU-T Rec. H.264,2005年3月)

中的其他 AVC/H.264特性外,還將其包含範圍擴大到了包括AVC高精度拓展(AVC Fidelity Range Extensions,FRExt/AVC)。 MPEG LA此

前於2005年1月27日宣佈這一擴展即將出現( http://www.mpegla.com/news/n_05-01-27_avc.pdf )。 目前適用於使用1個或者多個AVC特

性產品的特許使用費率同樣適用於使用FRExt/AVC的產品。

這一修訂後的AVC專利組合授權計畫,將向所有新老許可證持有人提供,可通過 http://www.mpegla.com/avc/avc-agreement.cfm 查看該

授權。

AVC專利組合授權計畫向AVC用戶提供了便利,使得他們能夠在一個授權下獲得由多個專利持有人所擁有的必要專利,而無需進行單獨授權

談判。 MPEG LA的目標是出於對許可證持有人的利益,向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AVC必須知識產權的全球訪問(新的專利持有人和必要專利可

在授權期間被加入此計畫,用戶無需支付額外的特許使用費)。 因此,任何認為其擁有的專利對FRExt/AVC或者AVC/H.264標準(如在2005

年3月ITU-T Rec. H.264中描述)任何部分來說是必要的、且願意加入到AVC專利組合授權計畫中的組織,都被邀請提交其專利,由MPEG LA

的專利專家進行必要性評估。如果認為其具有必要性,則將被加入到專利組合之中。對此感興趣的人士可以通過訪問

http://www.mpegla.com/avc/avc-licensors.cfm 索取一份專利提交條款和程式的說明。

AVC專利組合授權計畫目前包括由以下公司擁有的必要專利:電子通信研究院; 法國電信;societe anonyme; 富士通公司; 日立公司;

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 LG 電子; 松下電器; 微軟; 三菱電機; 羅博特•博世公司; 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Sedna Patent

Services, LLC;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西門子公司; 索尼公司;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信託委員會; 日本東芝公司和日本JVC公司。

關於MPEG LA,LLC

MPEG LA公司是一站式技術平臺專利許可領域的全球領軍企業,支持用戶經過一次單獨的交易就可從多個專利擁有者手中獲得一個特殊技術

標準或平臺所必需的專利權,而無需和各個專利所有者進行單獨談判。 只要獨立管理的一站式專利授權能夠提供便利的市場選擇,幫助用

戶實施他們的技術選擇,那麼MPEG LA率先推出和採用的授權模型就能提供解決方案。 MPEG LA公司與所有標準機構無任何關係,也不是任

何專利所有者的分支機搆。 MPEG LA公司為MPEG-2、IEEE 1394、DVB-T、MPEG-4圖像(第2部分)、MPEG-4系統以及AVC/H.264(也就是人

們熟知的MPEG-4第10部分)標準發放了必要的專利產品組合許可。 MPEG LA公司還積極推動針對包括OMA DRM 1.0和2.0、RFID以及藍盤TM

標準等在內的VC-1、ATSC、DVB-H以及各種數位版權管理(DRM)技術的可選專利產品組合許可的開發。 另外,MPEG LA公司積極尋求在生

物技術及制藥等其他行業領域採用其可選專利許可模式。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登陸網站 http://www.mpegla.com .查詢。
====================================================
RIM "very comfortable" with NTP patent workaround

Wed Nov 16, 2005 12:47 PM ETTORONTO (Reuters) - Research In Motion Ltd. (RIM.TO: Quote, Profile, Research) is "very very

comfortable" with a software upgrade it may deploy in a bid to work around the patents involved in its legal dispute with

NTP Inc., its co-chief executive said on Wednesday.

"It's a software upgrade that we're very, very comfortable with and we've done focus groups with and we're just finishing

testing," RIM Co-Chief Executive Jim Balsillie told investors in New York.

NTP successfully sued RIM in 2002 and won an injunction in 2003 to halt U.S. sales of its popular BlackBerry wireless

e-mail handset and shut down its service. That injunction was stayed pending appeal. NTP said it will once again ask the

court to confirm the injunction.

Balsillie first said in June that the company has a "workaround" technology designed to the skirt patents it was found to

have infringed on.

====================================================
太設翡翠灣「愛琴海溫泉館」斥資上億,月底開幕

(94/11/16 10:23:44)
太平洋建設(2506)年初開始進行翡翠灣改造計劃,成果逐步顯現,全國第一棟希臘式湯屋「愛琴海溫泉館」近期已完工,預估11月底正式

開幕,目前已有民眾消費試用。太設表示,整個翡翠灣改造計劃均走希臘風格,預估年底將有全國面積最大海景的希臘宴會廳公開。
間房間,另有27間湯屋。目前客房部分已經完工,但因湯屋還在施工,因此尚未大張旗旗鼓宣布落成;湯屋的工程預定8月15日可全部結束




====================================================
友達擴大經營團隊陣容 強化競爭佈局




為因應未來的高速成長,友達光電(AUO)宣佈新的組織佈局,將透過有計劃的工作輪調來培養優秀的專業經理人才,並重新整編其事業群,

以「資訊顯示器事業群」與「消費電子顯示器事業群」來貼近市場發展及客戶需求;更特別成立「友達管理決策會」以規劃未來發展。新

組織將自十二月一日生效。
主導這次組織佈局的友達總經理陳炫彬表示,為因應未來的成長及挑戰,友達將擴大經營團隊作為開創新局的重要策略。新組織更特別成

立「管理決策會」(Board of Management),除了監督新組織的運作,更將積極思考未來的經營策略與深植客戶及供應商關係,並將著眼佈

局新技術及新事業的發展。

友達此次針對面板產品應用的事業群重組,由「資訊顯示器事業群」與「消費電子顯示器事業群」兩大核心事業群來掌握產業發展的脈動

和新技術應用,以貼近終端市場的策略思考來規劃,期望未來更為專注於產品行銷、客戶服務、研發技術平台及產銷協調等方面。

「資訊顯示器事業群」(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play Business Group)由原派駐友達蘇州的彭雙浪副總經理接掌,事業群組織包含桌

上顯示器事業單位、筆記型電腦顯示器事業單位及通用顯示器事業處。「消費電子顯示器事業群」(Consumer Electronics Display

Business Group)則由蘇峰正副總經理負責,帶領電視顯示器事業單位、視訊顯示器事業單位及行動裝置顯示器事業單位。

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對這次的組織佈局深具信心,他表示選擇這個時機點積極推動組織再造,是為了迎接下一波多種面板應用的快速營

運成長,擴大經營團隊陣容,以進一步強化未來的競爭佈局。


====================================================
“价格便宜、操作简单、通话质量好”是所有用户对于宽带电话的普遍评价。照理说,这样价廉物美的通信产品在用户的想象中除了将会

迅速普及之外,似乎不应该再有其他的结局。但是,在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中国市场,VoIP的道路确实走得有些坎坷。

  一切从2005年7月18日开始。信息产业部在这天下发各地通信管理局和运营商总部的电函(2005)413号的《通知》中明确表示:“除中

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能够在部分地区进行PC-Phone方式IP电话商用试验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这项业务。”这给了中国传统运营商

一把“尚方宝剑”,使其可以对“违规者”进行毫不留情地打击,这让原本应该会茁壮成长的VoIP遇到了随时将会失去土壤的危险。

  但这似乎并不能阻碍一项新技术的生长和发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对于避免传统运营商的阻挠,宽带电话运营商有着堪称“绝妙”的对策。一家宽带电话运营商的经理这样表示:“我们在深圳的公司

是做设备的,而做互联网与普通电话互联的公司在香港,香港市场的VoIP是完全开放的。我们与中国香港和美国的运营商合作,所有的网

络电话在中国香港或美国落地,再由中国香港或美国打往世界各地,并没有违反国家的任何规定。”

  这样,一个地下运营商的搭建就变的非常简单:用一根无论电信、网通还是铁通的ADSL线,装一个MODEM,然后在国外选择一家小通信

企业做一个IP网接入,再转入固定电话,即可实现PC-Phone的通话方式。而在中国国内VoIP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的Cisco,Avaya,还

有北电网络,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我们只是将VoIP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给企业用户的设备商而已。”而用户拿到这些设备后如何使用,

则不是他们关心的范围。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VoIP在企业内部,如果终端是IP的,是绝对不违反现行政策的。而目前正是这一块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

  沉默背后的政策把握

  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表示:“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总是会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像电信这样日

新月异的新兴行业,不可能一出现新的事物就能马上找到相关的法律做为依据。”

  据了解,我国对VoIP监管采取的是分类式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市场准入模式。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把

Phone-Phone以及PC-Phone的IP电话明确确定为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目前阶段只有几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有资格运营。而另两种表现形式到

底是属于基础业务还是增值业务则一直没有定论。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专家范玉钟表示,对代表先进技术趋向,而由于国家的特殊情况与现行政策抵触的创新,电信监管者应当积极创

造条件推动政策调整,使电信监管工作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他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IP电话、IPTV业务市场需求将越来越旺盛,现行

的监管政策肯定要做出调整。

  神州数码的经理陈超认为,相关政策迟迟不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VoIP的发展,包括技术、产品、应用。一方面,使大量中国

人自己应该挣的钱被国外运营商挣走,比如话费;另一方面,国内的地下运营商因为没有规范、没有统一标准,也给国内的用户带来没有

保障的服务风险。

  专利风险

  如果VoIP在全球都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那么,我们就应该提前有所准备。但有专家指出,在我国,VoIP的全部主流业务都已经被部署

专利。在P2P领域,更有90%以上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申请人,而能够经营VoIP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及其在各省市的分公司、子公司

提交的申请量为零。凭借这样的专利实力,国内运营商将很难在VoIP产业立足。

  因此,从国家层次的专利战略角度看,我国不应只扶持两家相关专利几乎为零的运营商去抢占世界VoIP通讯市场。国家政策应该逐步

放松管制,鼓励包括传统运营商在内的VoIP经营者进行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甚至应该鼓励运营商们积极收购VoIP新应用专利的所有者,

以保证在新通信时代到来后成为自己的主人。

(责任编辑:赵秀芹)

====================================================
莫待齊腰三尺深



林谷芳
聯合報



【林谷芳】

禪舉「不立文字」,因思慮即滯於分別,但有趣也弔詭的是:不立文字的禪卻比其他教下諸宗留下更多的文字資料,而其中,除了宗門共

有的公案外,更多的則是禪家各自的語錄,宋時又興起對公案的評唱與頌古,但一層層的心地發明也意味著一層層的語言文字,談禪者乃

多「死於句下」,這是禪的主要誤區之一。

誤區之二則在於悟者生命有凡聖同遣的絕對、殺活同時的直捷、當下即是的相應,對凡夫形成活潑而直接的吸引,但就因如此,世人談禪

,談的乃多是悟後的風光,鮮少有人會去觸及那悟前該下的功夫。

功夫指的是生命的錘鍊,由於妄念分別是與生俱來,因此,不下功夫就難以打破「俱生我執」,所以禪說作功夫要「二六時中,不離這個

」,指的就是時時刻刻得警覺自己的習氣,而這種功夫的鍛鍊,與「禪是一朵花」的詩意,其間自然有著天淵之別的差異。

禪子的生活酖酖尤其在悟前,多數時候是在作功夫,見不及此,禪就只能是散亂心下的小趣味,所以禪詩、禪語乃多有在此提醒學人者,

所謂「習禪如劍刃上行,冰稜上走,稍有放浪,即喪失性命」就是。黃檗希運也有傳世的警語: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此詩後兩句尤其知名,許多人將之運用於世間法,忘了它最初是習禪的拈提。

鍛鍊須要有大決心、大氣魄,決心可能緣於死生的摧逼,氣魄則關聯於行者的人格特質,歸元不二,方便多門,不同情性選擇不同法門,

不同法門也造就不同情性,習禪者要具氣魄,因為得抖落一切,因為禪是徹底的自力法門。

佛法修行分自力、他力,從絕對的緣起講,自他原本不分,只是側重不同,但從實修的現象入手,他力主要就在祈求佛力的加被,自力則

強調自身的修持。禪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能「心外求法」,就是徹底的自力法門,所以石頭希遷會說:「寧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對尋常人而言,這種說法似乎太過,但卻是最典型的禪者特質,體認到他人吃飯,自身不飽,體認到佛力雖高,卻不

能即滅定業,所以自身的努力才最重要,以為誰能救度你,就難免放逸,因此禪門教學,有時雖如老婆心切,更多時候則難免嚴峻冷然,

石溪心月談到此,就說:

少室門庭冷似冰,可師曾此一沉吟;
夜闌各自知寒冷,莫待齊腰三尺深。

他以二祖慧可立雪及膝、斷臂求法之事為引,前兩句切入慧可當時心情:立雪及膝,達磨方才稍顧,卻又冷言說自己「以小智小德,妄冀

真乘」,真是其心如冰;後兩句代達磨言:夜闌天冷,即該自覺添衣,要待雪積齊腰,又能怪得了誰?看似冷峻,實極悲心。

詩不好談理,寫悟後風光好寫,談修行道理就硬,石溪這詩卻理趣得兼,而其後的拈提還真是禪子不能一刻稍忘的。

【2005/11/17 聯合報】

====================================================
憑誰問 教授老矣 能讀博士否?



滿頭白髮的孔憲鐸。
聯合報



【張作錦】

在北大校園,有位七十歲的學生。他幼年在戰亂中失學,從紗廠小工一路逆流而上,卅七年前取得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加大學當

教授、系主任和院長;參加創建香港科技大學,任學術副校長;當選台灣中興大學校長而未就。現在。他考進北大,再修一個博士。註冊

之日,兩本著作同時由北大出版。這個人名叫孔憲鐸,孔子第七十二代孫。

孔憲鐸雖然「只有」七十歲,但滿頭白髮,在北大校園裡徜徉,看起來像是一位教授,甚至更像一位退休的教授。但實實在在的,他是北

大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他的指導教授王登峰比他年輕三十歲。

「閣下早在一九六八年就取得博士學位,又在國內外大學教書和擔任行政工作數十年,現在再讀個博士,所為何來?」

「純粹為了興趣。我早年攻博士學位讀的是『植物生理』,涉及到基因問題,主體是『物』;這回在北大研究專題是『基因與人性』,基

因一以貫之,只是主體升等到了『人』,這才叫『進修』嘛!」

「基因與人性,有啥相干?」孔憲鐸是山東人,「啥」是「山東國語」詞彙。

「此事說來話長。」孔憲鐸的興趣來了,但似乎不知從何說起。「這樣講吧,我們中國傳統的人倫關係要求『父慈子孝』,父慈多半會完

全做到,子孝就未必,這就要從基因上解釋。我有兩篇論文,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帶回去看看。」

文章可以慢慢讀,有句話忍不住要當場問:「您畢竟不年輕了,這個博士讀得下去嗎?」

「沒有問題!」他信心滿滿:「我會背水一戰!」

第一次「背水一戰」在香港:找回與人共同平等競爭的權力

「背水一戰」是孔憲鐸的人生信仰,是他個人的《孔氏兵書》,平生用它披荊斬棘,無往不勝。

第一次「背水一戰」是在香港。

孔憲鐸一九三五年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地區的郯城,是孔子第七十二代孫。但是這位大成至聖先師的後裔,命運一點也沒有沾上聖人的光,

求學之路尤其坎坷。他幼年時抗日和內戰接踵而來,在流浪的過程中,小學讀過一年半,初中讀過半年,跌跌爬爬的來到一九五年。

1950年,「新中國」成立,但大批難民從大陸逃到香港。孔憲鐸與兩位同鄉朋友,在「黃牛」的協助下,自廣州偷渡,游過海面,躲過解

放軍的探照燈,鑽過鐵絲網,終於來到彼岸。

十五歲的孔憲鐸,在香港人生地疏,言語不通,身無分文,且無一技之長。他睡過馬路,挨過飢餓,病了也無力求醫。一位同鄉介紹他到

建築工地做挑砂石的小工,他挑不動,只一天就被開革了,那一天的工資買了兩個麵包。

為了生存,孔憲鐸到一家紗廠做「養成工」,也就是學徒。每天上十二個小時的夜班,從晚上六時到次晨六時。由於睡眠不足,在班上常

打盹,有時上廁所就睡著了,被工頭以下流話責罵。

兩年半之後,工時改成三班制,每班八小時,每兩週休息一天。工作苦而工資少,扣掉食宿費用,每天只剩港幣五毫。孔憲鐸因為吸入太

多棉絮而吐血,染上肋膜炎。他請假去看醫生,醫生滿口洋文,還要由一位小姐翻譯。孔憲鐸很感慨,認知到一名紗廠學徒和一位醫生之

間差距何其之大?他如果不進取,這一生就在工廠銷磨掉了。

立定目標之後,孔憲鐸展開了他第一次「背水一戰」。他把工資一分一毫的省下來,把時間一分一秒的計畫利用,晚上工作,白天到一家

補習班上課,學習英文和數學,夜裡利用手電筒做習題,非常刻苦,也非常用功。他後來說,失學不僅是喪失了學習機會,更重要的是失

去與人共同平等競爭的權力。他要找回這項權力。

第二次「背水一戰」:日夜苦讀,凡是能背的課程,統統都背下來

機會終於來了。大陸和台灣都在爭取流落香港的青年,分別在那兒辦大專聯招。孔憲鐸選擇了台灣,考取了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

,四年半的紗廠學徒,搖身一變成了大學生。孔憲鐸承認,他沒有能力讀大學,他之所以被錄取,只是因為兩岸政治力的競爭罷了。

一九五四年九月,孔憲鐸到台中農學院報到。就像當年他偷渡到香港一樣,身無長物。救總和僑委會替他付學費,院長王志鵠同情他,讓

他免費住宿,又安排他在校內打工,賺伙食費。

孔憲鐸選讀園藝系,因為它是唯一不要讀微積分的系。但他沒有中學基礎,其他的課,還是跟不上。在化學上,他不知道H2O代表水;在物

理上,他也不懂電子是什麼意思。老師講的,同學問的,他都聽不懂。有一次他問台灣同學一個生物化學的問題,那人覺得奇怪:「凡是

讀過初中的都應該懂。」他偏偏初中只讀過半年,有苦說不出。還有一次他請教班友英文字study是什麼意思。對方睜大了眼,彷彿碰到一

個外星人。從此孔憲鐸不敢再開口問人,他也知道,如果讀不下去,他可能再回紗廠當小工。於是他又使出「背水一戰」的兵法:日夜苦

讀,凡是能背的課程,統統都背下來。

第一年居然被他撐過去了。到了二年級,都是專業課程,用不著高中數理化的基礎,孔憲鐸可以站在平等的地位與人競爭,此後他的成績

都是名列前茅。

孔憲鐸並不是書呆子,課業的壓力少了,他就當班長為同學服務,又參加校內和校際的各種活動,成了一名「活躍分子」。

一九五八年夏季,孔憲鐸以全班第三名畢業,拿到平生第一張畢業證書。跟著服兵役,退役後被學校聘為助教。他以第一個月的薪水買了

一床棉被———他在台灣六年,一直沒有被子。

那個年代的青年,多嚮往出國留學。孔憲鐸隻身在台,美國不給簽證,他申請去加拿大Guelph大學深造。沒有保證金,班上三位同學借給

他,其中一位是女同學傅靜珍,後來也到Guelph,再度同學,六四年她成了孔太太,替他生了兩男一女。

一九六二年底,孔憲鐸自台赴加。中途特別停留香港,回到紗廠訪問。撫今追昔,他知道過去選擇補習、讀書是對的,因而也更珍惜當前

留學的機會。

在教學、研究和服務各方面,都盡量做到最好

到了Guelph,學習的壓力比他想像的還沉重。說來說去,是他的學識根基不夠,他要比別人更努力,沒有一天工作在十五、六小時以下的

。有些課程,譬如生物統計,需要數學底子,不懂就是不懂。孔憲鐸重修了一次,但像其他功課一樣,最後也得了A。

一九六五年拿到碩士學位,孔憲鐸跟著到多倫多大學攻讀博士。這時他太太仍在Guelph讀碩士,他週末回家,週一早上帶著太太做好的一

週飯菜回多倫多。為了功課和省錢,他日以繼夜的在實驗室工作,晚上導師下班之後,他就在實驗室熱一熱從家裡帶來的飯菜充飢,然後

繼續幹活,每天都在半夜之後才回到住處。

孔憲鐸的博士學位研究專題是「葉綠素基因」,他的結論與以前所有學者專家發表的結果都不符合,論文委員會不敢認可,送給他校學者

審查,幾經波折,終於承認他的觀點正確,於一九六八年底授予他博士學位。他在困頓掙扎之後,從此獲得了信心,也走上了學術大道。

拿到博士學位,孔憲鐸申請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在加大,他努力寫論文,踴躍出席學術會議作報告,在他研究領域

裡逐漸建立了知名度。後來他申請工作,學校給他的推薦信裡說:「他三年中所作的論文,是多年來系裡表現最好者之一。」

一九七四年十月,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校區生物系聘他任教。他在教學、研究和服務各方面,都盡量做到最好。才兩年多一點,一九七七

年七月,他被提升為終身職副教授。評語中有這樣幾句話:「在他研究的領域,全國只有十多位的科學家貢獻最大,孔博士是其中之一。

別人大多是名教授,他亦應享有同樣的榮譽。」

孔憲鐸用功做學問,學校也賞識和支持他。他在馬里蘭大學如魚得水,先後得過傑出研究成就獎、傅爾布萊德獎,被上海復旦大學和北京

農業大學聘為名譽教授,且被列入十七項世界名人錄。一九八二年升任正教授,擔任過系主任、院長和代理副校長。

懷著報恩的心情,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學術副校長

馬大的生活,平穩而舒適,看起來他將在這兒終老。但是孔憲鐸人生中一個大轉折來了———香港科技大學聘他出任理學院院長。他一口

答應了。

「捨棄馬里蘭終身教職而接受科技大學三年一聘的合同,似乎不划算。」孔憲鐸自己說明理由:「但身為中國人,這輩子總應該為中國人

做點事。」於是,當年紗廠的小學徒,現在以學者的身分,懷著報恩的心情,回到香港。

為了促進香港及鄰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港督尤德及香港有遠見的社會人士,推動創立一所以科技為主的大學。一九八六年開始籌

備,一九九一年十月開學。科大一開始就以第一流大學為目標,聘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吳家瑋為校長,全體教員清一色的都是留學生

。若以居留地為準,來自廿六個國家;若以國籍計算,來自廿九個國家;若以民族分類,來自卅個國家;若以出生地區分,來自卅五個國

家;若以就讀學校為依據,他們從十五個國家獲得博士學位;這些條件,都使科大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國際性大學」。

這樣的學校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怎樣找到第一流的教授,又怎樣使他們留下來。孔憲鐸先任理學院院長,後任學術副校長,聘、留都是他

最花精神的事,他組成了審議委員會,建立了審查的標準和程序。他後來對人說:在美國大學擔任行政工作,好比照顧一個成年人;在科

大,猶如照顧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嬰兒慢慢長大。二一年十月,科大創校十年,它的奈米研究成果,被大陸科學院評為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而科大工商管理碩士課

程,也被英國《金融時報》列入世界前五十名,在亞洲則是第一名。

十年有成,作為創校者之一的孔憲鐸,可安心退休了。他的母校台灣中興大學遴選校長,他被選中,但因種種原因,他未就職。

「七十歲讀博士,不背水一戰行嗎?」

不當校長要幹什麼?孔憲鐸大半生和學校、學術結了不解緣。雖然退休,但捨不得離開這個圈子,於是他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讀博士,研

究基因與人性。

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孔憲鐸解釋:「基因結構與功能的發現是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一項重大成就。它也使得我們能夠對人性作進一步的認

識與闡釋。基因可以說是主宰人性的原動力,其特性具有本性(自私和複製)以及習性(與環境的合作交流)兩個層面。這些特性也表現

在人類身上:人類的本性即動物性是由天賦決定,通過遺傳代代相繼;習性即文化性則可隨環境改變,為個體後天學習得來。孟子的『性

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各執其一端,而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則更為合理地概括了人性之雙重性的善惡兩面。」

這麼重大而有趣的問題,不值得作深入研究嗎?孔憲鐸的「雄心壯志」還不僅此,讀完這個心理學的博士學位,他還打算再修一個歷史學

博士,探討為什麼歷史上「後人哀之而不鑒之,遂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一再循環?說不定與基因也有關呢!

今年五月,孔憲鐸到北大註冊上課。同一時間,北大出版社出版他兩本中文著作:《東西象牙塔》和《我的科大十年》。

綜括這大半生的經歷,孔憲鐸謙虛的說,如果還有點成就,是基於三點因素:第一、機緣的湊巧;第二、師友的幫助;第三、每一階段他

都覺得別無退路,只有「背水一戰」。

「現在,」他說,「七十歲讀博士,不背水一戰行嗎?」

【2005/11/17 聯合報】

====================================================
外商直銷業 業績亮眼


■ 記者王慧馨/台北報導

直銷業蓬勃發展,三大外商直銷業者安麗、雅芳與如新今年業績亮麗,安麗今年營收成長近三成,再度跨過65億元大關,創下歷年第二高

;雅芳、如新今年業績成長幅度亦達到兩位數。
安麗在台一向為業界龍頭,今年8月底會計年度結算,以66億元的業績,創下史上次高紀錄。明年安麗適逢成立25周年,目標是挑戰先前創

下72.9億元的史上最高成績。台灣安麗明年可望超過泰國,成為全球安麗第五大市場,內部更訂下2010年挑戰百億元業績的目標。

此外,安麗今年發表的彩妝品牌E.Funkhouser,也成功打入年輕族群市場,預計該品牌到明年8月將突破上億元營收。

雅芳從單層次轉由多層次後,這兩年全力衝刺教育訓練,輔導直銷商轉型。

雅芳總經理王子云表示,今、明年分別投入3,000萬元調整營運模式,預計2007年將使直銷商全面投入多層次模式。王子云說,今年已有區

經理投入後,年營收成長超過12%,是之前的四倍,預計將陸續複製成功模式。

如新近年藉由光子掃描儀,帶動營養補充品連兩年業績兩位數成長後,明年也將推出皮膚數位分析儀,希望帶動保養品事業群成長一成以

上。

【2005/11/17 經濟日報】

====================================================
矽統傳跨足記憶體模組


■ 記者曹正芬/台北報導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業界傳出,聯電集團關係企業矽統科技計劃跨足記憶體模組市場,最快明年上半年推出DDRII記憶體模組,期

使與晶片組本業發揮綜效,提供客戶一次購足的解決方案。這項計畫擬由聯電集團派任專任主管至矽統負責DRAM操盤,已引起國內外DRAM

及DRAM模組業者高度關注。
矽統主管昨(16)日表示,沒有聽說公司打算跨足DRAM模組領域,對此傳言也不知情,但近一年來矽統積極尋找新產品,在新產品團隊還

沒建置完成前,難以評論。

聯電集團旗下IC設計公司眾多,但在PC晶片組未著墨,一直到聯電2003年入主矽統科技,成為最大股東,才補上PC市場布局的空缺。矽統

是全球前三大晶片組供應商,聯電此舉也提升在全球PC市場的影響力。

記憶體業者近日傳出,在聯電主導下,矽統擬跨足DRAM模組,此案由矽統總經理陳文熙規劃並組織經營團隊。

矽統科技原本與國內多家DRAM模組廠商如創見、金士頓和威剛等合作,但因應低價電腦趨勢,及客戶一次化購足需求,矽統評估跨足DRAM

模組市場,以更完整的產品線提供客戶服務。矽統DRAM模組事業正評估推出自有品牌,或者另起新名,全案明年第一季可望明朗。

相關業者透露,聯電集團對此涉入頗深,由於矽統內部並無DRAM市場操作者,相關主管將來自聯電集團,而DRAM顆粒來源、模組組裝等可

能由聯電相關人士統籌,國內幾家DRAM廠商已接獲聯電集團相關主管詢價。

【記者宋丁儀/台北報導】聯電集團擬透過矽統跨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模組,國內DRAM龍頭廠商威剛董事長陳立白表示,目前

矽統對於新產品定位究竟是出於銷售策略考量,或是長期品牌規劃尚未明朗。不過他認為,短期內對於既有DRAM模組業者影響有限,但後

續效應有待觀察,不宜過早下結論。

【2005/11/17 經濟日報】

====================================================
Sony回收問題CD 花數千萬美元


■ 編譯劉道捷/綜合十六日紐約外電報導

音樂巨擘Sony音樂企業公司15日迫於消費者的疑慮,宣布回收數百萬片附有防拷貝軟體的雷射唱片,包括席琳狄翁、尼爾戴蒙與范冉特兄

弟等20多位歌手的專輯唱片。
資訊安全專家指出,這些唱片所裝防拷軟體類似病毒軟體,深藏在電腦中,具有嚴重安全漏洞、可能破壞電腦磁碟機。

回收可能讓Sony虧損數千萬美元。Sony表示,所有裝置這種軟體的雷射唱片都會從零售通路下架,同時公司會啟動換片計畫,容許購買問

題雷射唱片的顧客換片。Sony上周已宣布,暫停生產裝有防拷軟體的唱片。

Sony上周估計,大約有49種專輯、500萬張雷射唱片,裝有所謂XCP防拷軟體的雷射唱片,其中有210多萬片已經賣出。

自資訊安全專家發現這些雷射唱片使用類似rootkits的軟體技術,會留下後門,可能遭到駭客入侵、利用、以控制電腦後,Sony16日為此

事第二次道歉。同時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這種軟體還有另一些危險的缺陷。這種防拷軟體由英國軟體開發商First4Internet公司開發。

兩周前,網際網路上開始流傳Sony若干裝有防拷軟體的雷射唱片除了限制拷貝三次之外,也會改變電腦系統的最深層結構,形成可能遭到

網路駭客入侵的危險。

隨後電腦研究人員找出這種軟體的其他問題,也在Sony發出的修補程式與移除程式中,發現額外的問題,如遭到網站中隱藏的惡意軟體入

侵。

包括賽門鐵克在內的多家資訊安全業者,立即把Sony雷射唱片上的這種軟體,列為具有惡意的軟體,因為這種軟體會自我隱藏,安裝進電

腦後,會與Sony的伺服器遠距通信。據目前所知,這種問題唱片只影響微軟視窗作業系統。

【2005/11/17 經濟日報】

====================================================
諾基亞WiMAX手機 明年亮相
【記者陳雅蘭/台北報導】

台灣諾基亞客戶暨市場營運科技行銷經理鄭玉芳16日表示,WiMAX論壇(WiMAX Forum)預計年底前正式宣布802.16e標準,針對可攜式及移

動裝置確立WiMAX標準,諾基亞才會研發WiMAX手機。以此估計,最快宣布相關手機時間可能是明年3月漢諾威CeBIT電腦展。

無線網路標準WiMAX已成為近期熱絡的新名詞,行政院也決定明年加碼補助推動WiMAX發展。韓國三星電子近期發表WiBro手機,是全世界首

款符合WiMAX標準的手持裝置,在2005年APEC高峰會進行展示和試用。

WiMAX是英特爾主導的無線網路標準,是過往WiFi標準的再升級,單一基地台的覆蓋範圍更大、傳輸速度更快,被視為都會區域網絡的新科

技。諾基亞今年6月宣布和英特爾在WiMAX領域合作,摩托羅拉日前也宣布和英特爾聯手研發WiMAX。

諾基亞表示,和摩托羅拉都是WiMAX論壇的會員,更多業者加入,一起推動產業發展,將有助於WiMAX相關應用及早成熟起飛。

三星和韓國政府、系統業者合作,日前即開始推動名為「WiBro」的WiMAX相關應用,並配合15日展開的APEC高峰會展出WiBro相關產品,包

括WiBro手機H1000、PDA手機M8000和使用於筆記型電腦的PCMCIA上網卡。

【2005/11/17 經濟日報】

====================================================
開放070配號 網路電話雙向通

【記者胡明揚、祁安國/報導】

交通部電信總局16日正式開放網路電話「070」號碼申請,而且家數不設限;由於目前國內已有83家業者經營網路電話,未來競爭勢必更為

激烈,新一波電信費率大戰即將開打。對消費者而言,這也意味全面平價通訊時代來臨了。

目前,網路電話費率雖比固網低廉,但都屬單向式發話模式,發話端並沒有號碼,或只能向固網租借門號,使用起來沒有手機或市話那麼

方便,以致網路電話一直停滯在電腦發話,和企業用戶為主。電總16日宣布開放的070字頭號碼,就是讓網路電話成為雙向通話,讓不會用

電腦的人也能享有低廉的通話費率。

網路電話開放配號後,將讓市話、行動電話互連,家中沒有寬頻網路的人,只要有市話也可接通,或是家中有寬頻,但不用電腦也可像現

在市話般「哈啦」。加上網路電話網內互打免費,將會大幅壓縮市話的使用率,直接衝擊到市話市場。

國內手機業者早已看中網路電話龐大的商機,多普達、華碩、BenQ和倚天都推出內建Skype的雙網手機,在可連網的環境中使用網路電話,

在無法上網的地方,則使用GSM或3G通訊。

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分析師尤克熙表示,雙網手機將會衝擊國內正在成長的3G通訊;只要無線寬頻上網環境成熟後,低價的網路影音通訊

即可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

國內目前已有83家網路電話業者,但經營的項目差異頗大,其中以PChome的Skype Out、瑪凱的ipbb、SeedNet的Wagaly Talk經營國際電話

最為成功,競爭也分外激烈,打美加、大陸平均每分鐘只要0.6元,遠比固網撥打國際電話便宜。

瑪凱電信副總經理張樹仁表示,070開放也代表電信費率國際化時代來臨,因網路無國界,以往固網可以依區域性自訂費率,但網路電話的

費率是國際間的競爭,未來自訂高費率的業者將難敵市場的競爭。

電總遲至今日才開放雙向通話網路電話,主要還是考量網路犯罪監控追蹤不易,雖然電總有提及「通訊監察」事項,但未見實際配套措施

,未來透過網路電話犯罪的案件將會更難偵辦。


====================================================
成為湖泊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師身邊有一個總是抱怨的弟子。有一天,他派這個弟子去買鹽。
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把剩下的鹽都放進附近的湖裡。弟子於是把鹽倒進湖裡,老者
說: “再嘗嘗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很新鮮。”弟子答道。

“你嘗到鹹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年輕人答道。

這時大師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
到的痛苦就這麼多。 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於我們將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當你處於痛苦時,你只要開闊你的胸懷……
不要做一隻杯子,而要做一個湖泊。
====================================================
聯發科VS.凌陽 兩大IC設計的恩怨情仇
王仕琦/新聞分析


二年前,當凌陽具狀控告曜鵬侵犯智慧財產權開始,業界人士就斷定,這場官司是凌陽衝著聯發科而來。凌陽十五年前以消費性電子

晶片起家,聯發科八年前自聯電切割而出,專攻光儲存晶片,但隨著產業大勢變化,二家公司陸續增加的產品線,已愈來愈為重複集中。

舉例來說,九十二年二月,凌陽收購美國IC設計公司橡華科技的光儲存晶片部門,正式跨入聯發科的專長產品線正面競爭。二年半來

,凌陽在低階DVD播放機市場攻城掠地,聯發科去年在DVD-ROM營收亦呈現負成長,受凌陽等新競爭者搶市有直接關聯。聯發科也不甘示弱

,於去年十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告凌陽主攻DVD晶片的子公司宏陽科技。


而聯發科投入手機晶片開發已有五年歷史,凌陽則於近二年才開始涉獵,雖然聯發科是從GSM投入,凌陽則主攻PHS,但二家公司未來

必然投入3G手機晶片。今年七月間凌陽接收工研院電通所的WCDMA研發團隊約四十人及相關智財權,據聞鴨子划水的競標者就是聯發科技。

甚至在工研院已敲定凌陽為得標者之後,業界傳聞聯發科仍曾私下接觸電通所團隊中部份工程師,嘗試以優厚條件吸引團隊精華人才。雖

然電通所這批WCDMA團隊最後仍完整移轉至凌陽,但凌陽高層主管對於聯發科動作頻頻私下難掩「感冒」之情。至於二家公司間的人才挖角

動作,更是令凌陽主管悶氣無法抒發。

放眼台灣IC設計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與凌陽董事長黃洲杰都是喊水會結凍的人物。雖然凌陽營業額規模只有聯發科約四○%,但

蔡、黃二人近七、八年在個人及公司的轉投資版圖、大陸市場經營上,都有深厚佈局。只是隨著新興科技應用產品的大量少樣趨勢,先知

先覺們鎖定的市場也越來越集中,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但也因為如此,兩強在各個領域交鋒,樑子恐怕只會越結越深。
====================================================
瑞銘搶進手機晶片 槓上聯發科


■ 記者曹正芬/台北報導

聯發科手機IC前研發主管劉上杰投身聯電關係企業宏誠創投投資成立的IC設計公司瑞銘科技,鎖定手機晶片市場,初期產出PHS手機晶片,

未來跨足3G手機晶片,將與聯發科正面競爭。
聯發科和瑞銘同屬聯電集團成員,兩家公司在手機晶片市場的競爭受到市場關注。

聯發科兩年前布局開發手機晶片領域,由於產品接受度佳,今年出貨量逐季成長,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手機晶片的IC設計公司。就在效益

顯現之際,聯電關係企業宏誠創投去年成立瑞銘科技,投入手機晶片研發,劉上杰一年多前離開聯發科,後來投入瑞銘科技,產品領域剛

好是過去在聯發科的老本行。

聯發科主管昨(16)日表示,聯發科確實有幾名離職員工到瑞銘科技工作,劉上杰曾待過聯發科手機晶片部門,他離開後自行創業,剛好

找上聯電關係企業的資金,劉上杰離職純屬個人創業意願,並非聯電刻意挖角,外界將此事件解讀過於複雜化。

據了解,劉上杰過去在聯發科負責手機晶片部分特定專案,瑞銘初期生產PHS手機晶片,與國內IC設計公司凌陽直接競爭。

PHS手機為利基產品,國內IC設計公司中以凌陽投入最積極,聯發科則沒有生產PHS手機晶片的打算。瑞銘目前和聯發科在手機晶片雖未直

接競爭,但瑞銘已投入3G手機晶片研發計畫,這部分可能與聯發科重疊。

聯發科和瑞銘目前都在聯電投產晶圓,聯發科雖有其他晶圓代工夥伴,但手機晶片仍集中聯電投片。自聯發科成立以來,聯電即是聯發科

最大法人股東,但今年以來聯電大量處分聯發科持股,上半年原持有逾15%股權,但年中時只持有約6.91%,目前在聯發科董事會中派任一

席監事,其餘董監事以聯發科經營團隊為主,聯電持股動向受到注目。

聯發科原本是聯電內部IC設計部門,1994年間聯電從IDM公司轉型為晶圓代工廠,由蔡明介帶著IC設計部門獨立出來,即為目前的聯詠、智

原、聯發科和聯陽等IC設計公司,但在聯電集團主導下,蔡明介逐步淡出其他IC設計公司如聯詠和智原的營運,專注聯發科,這幾年將聯

發科經營得有聲有色。

聯發科成為股王後,蔡明介透過個人創投基金成立多家IC設計公司和創投公司,旗下的創投主要以旭字開頭,聯發科去年入主揚智,今年

合併曜鵬科技,布局逐步擴大,但最重要的是打破一代股王的神話,聯發科如同長青樹一般,成為台股任期最久的股王,蔡明介也被業界

譽為國內IC設計教父。

瑞銘的董事包括宏誠創投公司范原銘、龍一創投陳五福、益登科技董事長曾禹旖,劉上杰也為董事之一,瑞銘董事長為鄭敦謙。

聯發科目前在手機晶片研發團隊有200到300人,聯發科認為,劉上杰到瑞銘對聯發科沒有衝擊。

聯電主管則表示,聯電沒有投資瑞銘科技。

【2005/11/17 經濟日報】

====================================================
2005.11.17  工商時報
網路電話開放申請
李尚華/台北報導


交通部電信總局即日起開放業者申請「E.164用戶號碼網路電話服務」,網路電話將核配○七○的十一碼門號。電信總局表示,截至今

年十月底,已有八三家業者提供網路電話服務,估計這些業者應該會轉向電總申請網路電話核配用戶號碼服務,國內電信市場競爭將更激

烈,費率大戰即將開打。

電信總局表示,業者申請網路電話核配門號服務,沒有資本額的限制,而且不限定電信業者才能參與,包括電子產業、資訊業者都能

向電總提出申請,未來申請的業者只要向一類電信業者轉接即可。使用網路電話,消費者只需負擔網路撥接費及通話費,不論是接國際、

長途、市內或行動電話,費率都相同。也就是說,網路電話核配門號上路後,對國際、長途及行動電話業者的殺傷力最大。


近年來,因寬頻技術及服務品質改良,網路電話服務已被視為寬頻網路上最具發展潛力與創新應用的電信服務項目之一,電信總局說

,過去由於網路電話沒有核配門號,使網路電話的應用受到限制,未能發揮最大效能。

電信總局核配○七○字頭十一碼門號的E.164用戶號碼予網路電話服務,並訂定相關規範,如用戶資料查核、用戶號碼取得方式、服務

資訊充分揭露;另基於國家安全及社會治安需要,經營者應依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規定,配合執行通訊監察事項,即時線上發送並確保原始

發信用戶號碼至受信端網路。



====================================================
成功十要


成功有途徑,但沒有捷徑,應該把過程一步步做好,最後自然會成功。
一表人材二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遊
六出祈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份努力十分忍耐


一表人材

一個人18歲以前的長相得自於父母,18歲以後要對自己的長相負責。
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心是相貌的主宰,心一改變,相貌就改變。
別用第一印象去論斷別人,但別人卻用第一印象來論斷你。
一表人才是內心發出來的,並不是父母生的。
要使自己從內心來改變外貌,亦藉由外表來改變內心。
不管自己長得怎樣,要使得別人從外貌看自己就覺得容易親近,樂於與自己交朋友。
一表人材的最終目標是把自己練成一個強有力的磁鐵,讓別人不知不覺受到你的吸引。


二套西裝

二套西裝是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穿什麼樣的服裝。
跟別人配合是成功的基礎之一。
二套西裝表示能跟別人配合,大家做什麼的時候,就跟著配合一下。
隨和一點,不要自我設限,保持較大的彈性。
成功的基礎:讓自己跟別人對我們有良好的印象。


三杯酒

三杯酒量是做任何事皆須適量,且量力而為。
從交際中瞭解別人的個性。
顧慮別人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四圈麻將

麻將表示社交治動,諸如:打高爾夫球、跳舞…….等。
一個人要培養一些適當的社交活動,但不要變成嗜好。
喜好,非嗜好。
下棋要有輸有贏,才有樂趣,真正會打麻將的人,不會每次把別人贏光。
最高境界:贏的裝成沒贏,輸的裝得沒輸。
常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


五方交遊

五方交遊:擴大自己的交友範圍,東西南北中。
不要故步自封,多結交各種行業的朋友。
一個人想要成功,則需建立廣闊的人脈,多和異業交流才能增廣見聞,增廣人脈。


六出祈山

要有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不屈不撓,經得起打擊,永遠不要承認失敗。
可以承認有過失,承認錯誤,但不承認失敗。
有過失就要想辦法彌補、挽救。
不折不撓,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
不要給自己太高的期望,期望太高,達不到也是註定失敗。
不要問喜不喜歡做,而要問應不應該做。


七術打馬

拍馬屁的哲學:讓人不易察覺則可盡力去拍,人人皆看得出來則不要做。
用誠心去讚美人。
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常常讚美別人。
常利用向人討教的機會,達到讚美的目的。
能夠欣賞別人的長處,讚美別人。


八口吹牛

適度出風頭,多為自己營創一些表現的機會。
青年才俊就是:風:出風頭;馬:拍馬屁;牛:吹吹牛,但是要適度。
別老吹相同的牛,則反遭人貽笑。
抬抬自己的身價,但不會常常讚美別人的人,則別也不願意聽你吹牛。

〈以上八項屬於如何做人,以下兩項屬於如何做事〉
做人是不以成敗論英雄,做事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好好做人,目的是為好好做事。
做人是給別人看的,做事是給自己看的。


九份努力

做事態度:九份努力。
把事情做好是成功最根本的條件。
一個人不努力,有再好的人緣也是枉然。
做人是過程比較重要,做事是結果比較重要。
處處都是學問,時時都要努力。

十分忍耐

事情要成功以前,往往有一個很難超越的障礙,愈到後面,往往愈困難。
很多時候,會功敗垂成。
持續忍耐,方能成功。
心上一把刀,體會忍耐真義。
忍人所不能忍,才是能成大功的人。
將忍耐培養成習慣。
別人讓你難堪,則先檢對自己,培養忍耐的功夫。
從一到十都做好,就己經成功。
 
====================================================
工研院臉綠 新興科技研究面臨停滯


■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

立法院科技等委員會日前審查經濟部技術處95年度科專預算時,大砍55億元。每年執行科專計畫最多的工研院首當其衝,憂心將影響工研

院的研發工作,連帶影響我國整體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調查,工研院去年執行科專,從研發成果的專利表現、技術授權到對業界的技術服務收入,相較於國際同類型研究機構,如德國

Fraun-hofer研究院、澳洲國家科學院(CSIRO)、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TNO)、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及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

AIST)等,均不遜色。

去年立法院大幅刪減今年度的經濟部科專預算約21%,迫使工研院今年上半年優退597人,刪減五大分項–共25子項計畫,並延後執行部分

屬於長期策略布局,但對產業短期影響較小的技術開發工作。

立委質疑科專執行效率不佳,工研院表示,其實工研院的研發績效在國際上相當突出,且將專利應用反映到技術授權的收入,較其他同類

型國際研究機構的數字尤為可觀。以技術授權收入占總經費的比重來說,工研院以6.2%的技術生產力,領先同類型國際研究機構。

工研院今年全院的資本支出刪幅將高達73%,又以前瞻性研發計畫的資本支出最慘,將全數遭刪除。若明年度再遭大幅刪減,這是否會重蹈

12年前,因工研院平面顯示器計畫被大刪11億元,導致台灣平面顯示器產業落後韓國二年的覆轍,頗令研發及產業界人士憂心。

【2005/11/16 經濟日報】

====================================================
MIC產業智慧講堂個案精選 發送日期: 2005/11/14

推薦 您閱讀本篇文章,更多內容的流灠歡迎 您登錄MIC產業智慧講堂申請試閱。

Ipod開發秘辛 (5) 橫跨加州、日本、台灣的技術合作

本文摘錄自:典範個案→ 造物秘辛 <出版日期: 2005/11/9 >
作者:Nikkei Electronics Phil Keys


2001年初,蘋果電腦為突破困境,決心進軍成長看好之音樂相關領域,9個月後,相關產品於聖誕假期發售,備受好評。此一產品之暢銷不

僅拯救了蘋果電腦之危機,更逐步改變人們聆聽音樂與購買樂曲的方式。
蘋果電腦一向不對外公開內部情形,此次難能可貴地公開Ipod研發軌跡。本連載系由日經電子資深外籍記者Pill Keys撰述,採訪到Ipod開

發先鋒─目前擔任Ipod & iSight 全球商品行銷Director的Stan Ng,及統籌Ipod開發專案─目前擔任硬體產品行銷Vice President的Greg

Joswiak等人的研發心路歷程,內容詳實且深具參考價值,殊值所有困擾於創新產品的業界先進們引為參考。




本節雖然主要在分析Ipod的委外狀況,但歸結全文,我們認為只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成功的差異化來自相對的非標準化︰

「蘋果電腦之所以不甘被視為一般的委外企業,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深信旗下所擁有的研發人員乃該公司產品能如此出類拔萃之關鍵。蘋果

電腦硬體產品行銷Vice President-Greg Joswiak斷言,依其他公司的作法絶對無法創出Ipod。『即使其他美國PC業者擁有類似的產品概

念~雖然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也一定是找願意代為生產之合作對象。如此一來,勢將無法完成如此這般具備獨創性之產品。』」

「專門進行各類消費性電器之分解調查的Portelligent公司CEO-David Carey証實了蘋果電腦的說法,2002年2月,該公司於Ipod上市3個

月後予以分解,發現蘋果電腦並非一般使用市售零件的廉價品,整體設計近乎超薄行動電話。就好比從汽缸開始組裝引擎一般,蘋果電腦

手法精練純熟遠勝於其他競爭對手。」

「蘋果電腦於研發Ipod時,firmware(韌體)部分應該是與PortalPlayer公司合作,由此可知,蘋果電腦應該極有可能參與了晶片的設計」

「Pixo公司研發之軟體應用於Ipod用戶介面之實際組裝,並承認用戶介面之外觀設計幾乎完全由蘋果電腦負責。」




「Ipod之父」之一,蘋果電腦的Tony Fadell在履歷表上留有這樣的一筆描述─「值得記錄的六個月」─意即自商品理念確立至推出Ipod的

半年時光。

當時蘋果電腦集結了全公司的力量來面對此一挑戰,但光靠公司內部還不夠,Ipod所有構成要素是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能齊備的。蘋

果電腦借助廠商的力量完成Ipod研發在電子業界廣為人知,Tony的履歷表上也有相關記載。在技術授權與合作的接洽對象方面,就包括了

:晶片組─PortalPlayer、軟體研發─Pixo、液晶面板─Optrex、1.8”HDD─東芝等,至於Ipod的組裝代工,則委託了行動電話與PDA的專

業代工製造商─台灣的英華達公司進行。

Welcome to Apple California
但向蘋果電腦提及委外代工的話題是個禁忌,蘋果電腦並未正式對外公開與其他企業共同研發之詳情。Ipod團隊主張絕大多數研發都是由

蘋果自行完成,只有內部無暇處理的小細節才委外─當然,這也意味著產品規格完全由蘋果電腦決定。

蘋果電腦之所以不甘被視為一般的委外企業,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深信旗下所擁有的研發人員乃該公司產品能如此出類拔萃之關鍵。蘋果電

腦硬體產品行銷Vice President-Greg Joswiak(暱稱Jos)斷言,依其他公司的作法絶對無法創出Ipod。「即使其他美國PC業者擁有類似的

產品概念~雖然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也一定是找願意代為生產之合作對象。如此一來,勢將無法完成如此這般具備獨創性之產品。這不

單指Concept的能耐,不懂技術,也搞不出這麼了不起的產品。基本上,其他公司鮮少進行研究設計,頂多只是管理品質,然後就直接委託

Intel、Microsoft或台灣、中國大陸之公司;我們(蘋果電腦)向以自行設計產品為傲,所以產品上總是標示著『Designed in

California』」(Jos)。

圖片參照(圖1)

專門進行各類消費性電器之分解調查的Portelligent公司CEO-David Carey証實了蘋果電腦的說法,2002年2月,該公司於Ipod上市3個月

後予以分解,發現蘋果電腦並非一般使用市售零件的廉價品,整體設計近乎超薄行動電話。就好比從汽缸開始組裝引擎一般,蘋果電腦手

法精練純熟遠勝於其他競爭對手。

Ipod Inside
事實勝於雄辯、Ipod本身道出了蘋果電腦不想說明的事實。

「產品緊緊的密封著,無法輕易打開」(David),分解Ipod本體後發現其中填滿了主機板、2次電池與HDD等,沒有一點空隙,且大多數零件

現在可在各業者之型錄上找到型號。

圖片參照(圖2)

從市調到產品上市只有短短9個月,很難想像這些是專為Ipod從頭開始設計、經過大幅更動的零件。「開發PortalPlayer的晶片理當需要更

長時間」(David)。

負責Ipod系統整體控制、音樂播放、用戶介面執行等核心的晶片,是PortalPlayer公司之「PP5002B-C」。據Portelligent公司調查,Ipod

先將儲存於5GB HDD樂曲資料庫之樂曲快取至32MB之DRAM後再播放。控制這一連串流程並將樂曲檔案解碼送往D-A轉換器的就是上述晶片。

目前PortalPlayer公司網頁上將上述晶片列為通用零件,如使用該公司提供之FDK(Firmware Development Kit),則可進行系統整體之電力

控制、資料快取、樂曲資料庫之管理等。蘋果電腦於研發Ipod時,Firmware(韌體)部分應該是與PortalPlayer公司合作,由此可知,蘋果

電腦應該極有可能參與了晶片的設計~「但不知蘋果電腦對PortalPlayer公司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實際參

與到什麼程度」(David)。

二者間之合作似乎不僅止於韌體研發,PortalPlayer公司於網頁上將Ipod各零件製造商介紹為科技夥伴;其中包括Cypress Semiconductor

(Programmable Clock)、Linear Technology(充電電池控制晶片)、東芝(1.8吋HDD)及Wolfson Microelectronics(D-A轉換器)等。

此外,對於和蘋果電腦及Ipod的關聯性上,PortalPlayer拒絶發表任何意見。

Make It Smart Enough
在韌體研發中,可能反映出蘋果電腦之設計理念的部分包括樂曲快取之演算法。Portelligent公司於分解Ipod前,先調查其耗電量,結果

發現HDD耗電量遠高於其他零件。為了避免使用耗電之HDD,並防止樂曲播放時之跳針現象,勢必要針對快取演算法下工夫。

演算法之重點在於不斷預測下一首播放曲目,於起動HDD時立即傳送至DRAM,並立刻停止使用HDD。「因此即使於隨機播放時,也必須掌握

下一首曲目。最大的問題則在於用戶動不動就改變心意,不斷更換歌曲。如此一來必須連續驅動HDD,耗電量大」(David)。

基本上,Ipod的樂曲播放是根據預先登錄之播放列表或特定專輯、歌手之相關歌曲;隨機播放時也限於上述範圍內選擇。想選擇其他播放

列表或其他專輯之曲目時,用戶必須回到前一階段重新選擇。於此架構中,將用戶想聽之曲子一併進行快取之作法應該可以順利運作。據

PortalPlayer公司網頁之FDK說明表示,該公司相關技術可將HDD運作時間壓低至播放時間之2%以下。

Ipod韌體研發中,蘋果電腦另一個合作伙伴為Tony履歷表中的Pixo公司。該公司主要研發行動電話業者用軟體,於2003年7月被美國Sun

Microsystems購併,據美國媒體指出該公司與Ipod研發關係密切。

「Pixo OS」之架構師-Mike Neil於美國AV設備相關雜誌Stereophile網頁上發表評論

(http://www.stereophile.com/digitalsourcereview/934/index6.html ),指出Pixo公司研發之軟體應用於Ipod用戶介面之實際組裝,並

承認用戶介面之外觀設計幾乎完全由蘋果電腦負責。據Mike表示,PortalPlayer公司提供蘋果電腦晶片上之Rreal-time OS,Pixo公司之軟

體與此作業系統運作協調。




====================================================
「想把米蟲殺光光,其實很簡單。米買回來了,先丟進冷凍庫裡冰2到3
天,什麼蟲也沒了」農試所助理研究員姚美吉提供這DIY方法,誰試過誰
都豎起拇指稱讚好。

台灣研究米蟲的人不多,姚美吉算是第一把交椅。「初認識我的人,一
知道我專門研究米蟲,都開口問我怎麼防米蟲」姚美吉說。他這好本事
,先從左右鄰居傳開來的。現在,不只家庭主婦來求救,就連農委會官
員們也來討教。

抗米蟲,碾米商個個使出渾身解數。有的推出冷藏米,有的附上1片脫氧
劑。不過,再怎麼細心,防蟲依舊無法百分百。

冷藏米這概念,在台灣算新。最近,霧峰有一家碾米廠,率先推出這類
冷藏益全香米。交給消費者的小包裝米,完全控制5到10度之間。畢竟,
羊毛出在羊身上。冷藏米相對成本高,2公斤開價200元,比一般米貴了
2倍以上。「利用脫氧劑來防蟲,相對成本低很多」姚美吉指出,最近,
農試所應用動物系完成實驗,結果顯示,小包裝米多放一片脫氧劑,防
蟲效果很好:即使擺在常溫下,30到90天之間,長蟲機率近乎零。

脫氧劑小小一片,4公分見方,約0.6元。不會提高太多成本。日本小包
裝米市場,正掀起這風潮。農試所從日本引進這概念,鼓勵廠商跟進。
將來消費者買米,認這片脫氧劑,會比廠牌來得更有保障。

「防米蟲,有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冷凍」姚美吉提供了這撇步,很受歡
迎。根據實驗,米蟲怕冷,溫度降到5到10度,生活期會延緩下來,不會
作怪,「白米放進冷凍庫冰一冰,蟲卵全都殺死,米放再久,也不會長
蟲了」。
====================================================
行動電視將引發其他商機 電子商務第一波浮上檯面

--------------------------------------------------------------------------------

(記者劉麗惠/台北) 2005/11/15

 前言:行動電視時代即將來臨,手機製造商、電信系統業者與內容提供商都在窺探這塊市場, DMB、DVB-H與MediaFLO這3種行動電視技

術標準各有上下游廠商組成聯盟,在市場剛要起步前,諾基亞強調,完整的產業鏈將是市場成敗關鍵。

 隨著手機上網時代來臨,行動電視服務也已進入如火如荼的開發階段,而台灣市場在中環集團結合諾基亞(Nokia)、中華電信,以及廣

播電台、無線電視台等內容提供商進行跨產業技術試播之後,預計於2006年中大規模商用化。未來,行動電視產業發展如果健全,產業鏈

中的內容提供商、行動系統商、終端設備商或電子商務等廠商,將可望從中獲取龐大的商機。

 全球行動電視齊步走 設備廠商積極投入開發

 據了解,近年來包括韓國與歐、美等國家,都積極針對行動電視的技術進行測試,以諾基亞為例,該公司近2年來已經在全球13個國家參

與行動電視的測試,預計到了2006年,會有許多國家將行動電視投入商用,而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目前,諾基亞已經先在芬蘭的赫爾辛基

完成試播,諾基亞指出,58%的消費者對試播結果感到滿意。

 由於目前行動電視有3種技術標準,分別為數位多媒體廣播DMB、手持式數位視訊廣播DVB-H與MediaFLO,不過,這3種技術標準互不相容

。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Motorola)、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等廠商,都選擇開發DVB-H,

而DMB技術,則是日、韓兩國主推的標準。不過,由於DVB-H聲勢逐漸提升,所以日、韓廠商也開始投入DVB-H的研發,至於MediaFLO,則由

高通(Qualcomm)所主導。

 在終端設備方面,諾基亞表示,除了先前推出的Nokia7710支援DVB-H外,預計於2006年第二季推出的Nokia N92,將是全球首款內建

DVB-H接收器的手機。此外,包括摩托羅拉、明基西門子(BenQ-Siemens)、三星,也都正在開發支援DVB-H的手機。

 行動通訊業者積極搶進 內容提供商也看上這塊大餅

 雖然各大國際廠商已積極投入行動電視技術研發,但是,未來這塊市場是否能夠順利打開,其實仍是未定之數。諾基亞大中華區總部多

媒體事業部副總裁黃伽衛指出,行動電視產業要成功,整個市場是否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將是成敗的關鍵因素。

 在台灣,2005年3月由中環集團發起的「行動電視策略聯盟」,就是結合諾基亞、中華電信、無線電視台、廣播電台等行動電視的上下游

廠商所組成。經過半年多的技術開發,該聯盟已經於日前的台北影視節之「影視暨數位內容展」當中,正式進行以DVB-H技術為標準的行動

電視試播。

 至於DMB技術標準的上下游廠商聯盟也不少,這項技術標準又以韓國及日本推廣最為積極,在韓國,由鮮京電信(SKT)主導,加上三星

、樂金等手機商與一些衛星電視台行成產業鏈;至於日本,也由電信系統廠商NTT DoCoMo、KDDI、Vodafone等,結合手機製造商與電視台

組成聯盟,推動DMB行動電視。

 行動電視還能引發其他商機 電子商務效應首先浮現

 行動電視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隨時隨地收看節目,並可透過手機進行互動,因此,包括電信系統業者、手機製造商、設備商或內容提

供商,都應該針對這2個特性,思考如何擴大行動電視的產業價值。以電子商務為例,過去的電視購物是以購物台為主,民眾看到喜歡的東

西還要打電話訂購,但是,行動電視服務將結合兩者,讓民眾在看到商品之際可以馬上下單購買。

 以諾基亞的行動電視試播為例,在Nokia N92的畫面設計中,右邊是手機電視畫面,左邊則留有一小部分讓用戶可以透過GPRS、3G或無線

區域網路執行行動上網,一旦使用者在手機電視上看到喜歡的商品,便可即刻連上網站進行購物。如果未來市場機制更加成熟,將會有更

多的互動式購物,在行動手機上呈現。

 技術小辭典:關於DVB-H

 DVB-H(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 Handheld)又稱手持式數位廣播,它是由DVB組織為通過地面數位廣播網路向行動終端提供多

媒體內容所製定的傳輸標準,也就是說,DVB-H標準的主要架構,在DVB-T傳輸系統上。

 配合3G時代來臨,行動設備能夠傳輸點對點的數據服務之後,便可以提供上萬人同時在線上觀看即時電視,而且不會出現壅塞的狀況。

 圖說:搳3G時代,手機內建電視收視功能已成趨勢,甚至可望帶動電子商務等潛在新商機。(林鼎皓攝影)

====================================================
※ 如何用量杯量麵粉?
先用鐵湯匙將麵粉刮鬆. 用湯匙將麵粉舀到量杯中至滿出來為止. 用餐刀刀背沿著量杯杯緣將表面多餘的麵粉刮除. (不要試圖搖動量杯麵

粉讓它沉澱).
※ 調整麵糰濕度:
麵粉因氣候及廠牌不同吸水量會有差異. 天氣濕熱時需多加一些粉. 天氣乾冷時需多加一點水. 在攪拌棒轉動時添加麵粉容易使粉飛出來,

加入水時容易讓水噴出. 解決方法: 可先舀一大匙麵粉, 晃動量匙搖下少許麵粉在麵糰上. 等麵粉被麵糰黏住之後再搖下少許麵粉; 麵糰

太乾時, 可準備一只噴水罐, 將霧狀水直接噴在麵糰表面, 這樣水就不會濺出了.

※ 酵母: 一杯麵粉使用1/2小匙速發酵母.(僅供參考. 需依糖量.鹽量.水量.及材料特性予以調整)

※ 使用橄欖油可延緩組織老化速度.

※ 肉桂及蒜頭易防礙麵包膨脹. 將蒜頭加在水中攪散. 每杯麵粉使用肉桂粉份量不超過1/2小匙.

※ 牛奶代替水. 可使麵包心較柔軟.

※ 自製麵包改量劑: 混合1杯卵磷脂+1大匙薑粉+1大匙維他命c粉+1杯馬鈴薯粉+1杯小麥蛋白(筋粉).

※ 一包1/4盎司的酵母=2+1/4小匙.

※ 秤量蜂蜜, 糖蜜或白油時, 先在量匙上抹油. 較易倒出.

※ 如果麵糰膨脹太高或者塌陷, 可能水份過多. 可減少水份.



====================================================
戚風蛋糕(一) --用低筋麵粉
A
蛋黃 100g(中小蛋我用6顆.大蛋用五顆)
糖 25g
沙拉油 80g
柳橙汁 100g
柳橙香精 1/2小匙(可省略)
柳橙皮削 一顆份(可省略. 不要削到白的部分.會變苦)
B
泡打粉 1/4 小匙teaspoon
低筋麵粉 110g
香草粉 1/4 小匙
C
蛋白 200g(中小蛋用6顆.大蛋用5顆)
塔塔粉 1/4小匙
糖 75g
鹽 1/4小匙

做法: 烤箱預熱200度c
1. 柳橙汁+沙拉油+25g糖+柳橙皮+柳橙香精→混合均勻

2. B料混合. 過篩. 加入(1). 用打蛋器混合均勻.

3. 蛋黃加入(2). 用打蛋器攪拌均勻.(糊料需半小時內用掉)

4. C料打發成接近乾性發泡: 蛋白加塔塔粉先打至粗氣泡之後再加入鹽及一部分糖. 糖分三、四次加入.

5. (4)分兩三次加入(3). 先放一部分蛋白用打蛋器攪拌..反覆翻拌攪勻....再加入一部分蛋白用橡皮刀以翻拌方式將底下的糊料翻上來.

翻拌完後若蛋白泡仍看得見. 可用手下去抓扮.

6. 用9吋模. 模內不可抹油. 要保持乾躁. 尚朋堂烤箱設定200度c烤8-10分鐘至上色(烤箱內溫度計顯示175度c)再轉180度(烤箱內溫度顯

示160~165度c) 烤25-30分鐘共約35-40分鐘. 或用竹籤插入蛋糕中間. 拔出不沾黏即可. 不要烤過久. 烤過久蛋糕體也會縮.

7. 取出後立即倒扣. 至蛋糕涼為止才翻回正面. 蛋糕表面會縮一點點. 但中心本體位置應該不會塌.

KO註:
1. 這個配方是去上課時老師給的. 是他們商用的配方. 原本火溫是專業烤箱下火200度c. 28分鐘 (不開上火). 老師交代下火一定要足.

才膨的高. 膨高(甚至開花)組織會比較鬆軟. 家用尚朋堂烤箱用全火200度c. 上色後轉180度c. 如果用烘王烤箱先調180度c再轉160度c.

歐美大烤箱需要大家自己試看看. 這個蛋糕很適合失敗多次的人嘗試. 如果失敗應該是蛋白沒打好或烤溫問題.

2. 我曾經用秤量或量杯做, 即使後來發現有一次新買量杯不準. 或者用五顆蛋或六顆蛋, 在蛋白用桌上型攪拌器打發的很健康的條件下,

都還是做的出來.

3. 這個配方做出來的蛋糕已經很濕潤. 不需要用玉米粉或其他方式代替低筋麵粉來增加組織濕潤性.

4. 做戚風蛋糕時, 蛋白打發非常重要. 我試過用(1)KitechenAid手提攪拌器(2)一般打蛋器(用人力)(3) KitchenAid桌上型攪拌器. 發現
---以量來說: 用(3)桌上型攪拌器打出來效果最好. 其次是(2)用手打的. 用(1)手提攪拌器攪出來的蛋白量較前二者少很多. 同樣配方用

(3)可裝9吋模. 用(1)大概裝8吋模剛好;
---以質來說: (2)較難打出機器般細緻的泡沫. 不過蛋白泡體積比用(1)大. (這個試驗是用另一個配方. 蛋白泡中不加糖. 請看戚風蛋糕(

二)--用中筋麵粉)
---不過, 以支撐力來說: 用(2)比(1)好. 因為用大打蛋器+大缸盆攪出來的弧度比較大, 蛋白雖然較粗一些, 表面張力比用(1)來的好. 網

友Tracy Poling說『蛋白在17°C-22°C來打,為最佳溫度,而蛋黃是38°C-43°C』. 所以用手打的時候可以稍微控制蛋白的溫度. 比較好打

發. 如果沒有桌上型攪拌器. 而用手提機器做出來不滿意的話, 可以用人力試做看看.

5. 烘焙戚風蛋糕時溫度控制非常重要. 不要隨便降溫. 若烤箱小需降溫, 請在蛋糕體膨脹到一定高度之後. 而且不要一次降太多. 也不要

隨便開烤箱.

6. 烘烤完立即取出倒扣.不要留在烤箱內. 否則蛋糕體周圍會縮. 如果蛋糕底部出現向上方凹入情況, 可能底火太旺. 不過這個配方我烤

過數次都沒出現底部往上縮的'情況.

7. 網友技巧: a) 蛋糕糊裝模完成. 將表面抹平後, 可稍微在桌上輕震一下. 讓大氣泡釋出. 不過如果蛋白不是打的很完美, 支撐力不是

很好, 不要隨便震烤模, 反而會將蛋白氣泡震壞了. b) 烤模取出後, 將底部稍微在桌上敲一下.減少縮的程度. c) 糖不要太早加入蛋白中

, 蛋白較難打發 d) 鹽加在蛋白中一起打, 可穩定蛋白氣泡.增加蛋白軔性. e) 蛋白糖型成最佳溫度為17~22度c, PH值4.8. , 塔塔粉可以

降低蛋白酸鹼度. 添加量為蛋白的0.5%~1%. f)若欲改變材料份量請參考小太陽烘焙工坊的戚風基本材料比例

http://mail.thu.edu.tw/~jeni/classroom/cake.htm#戚風

====================================================
【CTO論壇】知識產權戰略:美國的專利管理公司和中國假冒品對策成焦點

2005/11/14



  【日經BP社報道】作為分會的活動內容之一,由製造業各大公司技術負責人組成的日本CTO論壇以“CTO應該關注的知識產權戰略及知

識產權管理的課題”為題進行了演講。這些演講是在一期論壇(2005年11月8日開幕,會期:2004年10月~2005年11月)的活動內容報告會

“日本CTO論壇開壇1週年紀念公開討論會”上發表的。在該討論會上,“在中國的研發”、“現代項目管理”各分會也匯告了活動內容。

深入探討兩大主題

  知識產權相關分會在會期後半程,就會期前半程各公司發表的5個知識產權相關報告中的2個報告,即“針對美國偏袒專利權政策的應

對手段及策略”、“中國知識產權問題對策的相關研究及討論”進行了深入探討。其餘的3個報告為“產學合作”、“知識產權戰略及經營

戰略的整合性”及“有關知識產權的公司內部組織”。

  關於美國偏袒專利權政策(ProPatent Policy),介紹了將專利作為商品來運作的專利管理公司的實際情況,最終裁決支付高額賠償金

的美國專利訴訟,以及在潛水艇專利(Submarine Patent)方面的案例等。作為應對專利管理公司的策略,必須從訴訟所涉及專利的調查

入手,徹底分析風險及調查訴訟費用,決不能再給人“草草和解”的印象。再一個有效手段就是聯手利害關係一致的其他公司進行“共同

抗辯(Joint Defense)”。

手法巧妙的中國假冒品

  再一個就是中國的專利侵害問題,首先介紹了假冒品的實際危害。從此次分會公佈的數據看,中國自己所做的調查和國外做的調查差

別很大。據中國國務院調查,在中國發現的假冒品約為14萬件,涉及金額超過1.7萬億日元。但另有調查顯示,中國假冒品的全球損害金額

高達65萬億日元。接著,還介紹了一些中國打假的最新情況,比如離開假冒品地區經濟就無法維持,以及倣冒“SONY”的“SQNY”品牌手

法巧妙屢打不盡等等。

  一旦發現被假冒,可以通過知識產權局(相當於日本專利廳)等利用行政及司法途徑來解決。報告中對具體的操作步驟做了介紹。除

了被假冒後的對策外,還提到了預防假冒的辦法。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冒認申請”。這裡指的是在日本展會上展出的商品卻被人中國申

請專利,從面在中國變成合法的。另外,報告還進一步指出,與有關官員進行溝通以及與當地企業交換資訊也十分必要。

  儘管有些與會者感覺很多內容此前都已了解,不過對於上述的冒認申請,以及中國律師介紹的糾紛等具體案例,大多數的與會者仍然

給予了高度關注。(記者:菊池 隆裕)

====================================================
Wimax论坛:高通对WIMAX专利的影响甚微

  (记者杨海峰报道)今年8月11日,高通6亿美元收购Flarion技术公司。而该公司正是一家专注于OFDM/OFDMA技术的公司,甚至该公司

的宗旨也和高通一样,希望成为一家专著于OFDM/OFDMA专利技术的公司。
而OFDM/OFDMA技术则是WIMAX所采用的底层关键技术。正因为如此,高通的收购让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担心WIMAX会步CDMA后尘,

被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专利技术。尤其是高通,很有可能在最后站出来,拿出其一贯的专利政策,抄WIMAX的后路。

  虽然高通收购了Flarion技术公司,也掌握了部分OFDM/OFDMA专利。但是,至今我们也没有看见高通加入WIMAX论坛,而这也似乎印证

了业界的猜测,高通在等待合适的机会站出来挥棒收专利。

  11月10日,WIMAX论坛全球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记者特意就此问题采访了WIMAX论坛副主席默罕默德﹣沙库里。

  沙库里认为,WIMAX论坛非常高兴看到高通对该项技术的投入,从高通的做法以及3G的发展看,WIMAX论坛所坚持的OFDM技术方向是正

确的,也表明高通认可WIMAX的发展。也就是说在CDMA和TDMA之后,FDMA也是很好的发展途径。

  至于WIMAX专利方面,高通以及被其收购的Flarion一直没有参与802.16e的开发,所以高通根本对WIMAX专利起不到什么影响。沙库里

透露说,很快大家就会听到很多公司会公布自己所掌握的WIMAX相关专利,包括中国的中兴和华为。从目前看,WIMAX技术专利被WIMAX论坛

中众多企业所掌握,根本不会出现WIMAX专利被少数企业掌握的情况,这也是WIMAX论坛从成立就一直坚持的策略。

  沙库里重声了WIMAX论坛的专利原则,公开、公平、合理、收费低的原则。目前,WIMAX论坛正在积极和所有拥有WIMAX专利的企业进行

积极商讨,尽快制订出适合的WIMAX专利制度来。


====================================================
(BW)MPEG LA公司公布蓝光专利许可计划
--------------------------------------------------------------------------------


[ 作者:频道编辑 来源:BW 发布时间:2005-11-11 责编:周文国 ]



美国商业新闻2005年11月9日丹佛消息——



一站式技术标准专利许可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MPEG LA, LLC公司今天宣布了一项征集蓝光(Blu-ray ™)标准基本相关专利和专利应用的要

求。



MPEG LA公司首席执行官Baryn S. Futa说:“MPEG LA公司非常乐意在这个重要新技术出现之时,把基本专利所有者召集到一起,目的就是

要帮助用户在设备、唱片以及相关操作中有效地使用该技术。”



此次专利征集活动首先要对该标准的基本专利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和认定,以便把这些专利收进一个共同的专利产品组合许可中,公正、合

理、一视同仁地向用户提供这项技术,作为单独授权谈判的一种选择。MPEG LA公司此项计划摘要以及蓝光参考标准见附文。



蓝光(Blu-ray™)标准



蓝光标准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蓝光光碟(Blu-ray Disc™(BD)),是由蓝光光碟协会共同开发的下一代光碟格式的名称。蓝光光碟协会是一个

由全球领先的消费类电子个人电脑及媒体制造商组成的团体。该格式被开发支持录制、重写及回放高清晰度(HD)视频内容,以及存储大

量数据。这个新格式使用了波长短(405纳米)的蓝紫激光(因此被命名为蓝光),使得大量的数据可在一个标准尺寸的碟片上紧密地排列

并被存储。蓝光光碟通常是指(1)可重复写操作的光碟,可记录的光碟及只读光碟;(2)播放此类光碟的方法;(3)录制方法。更多信

息,可登陆http://www.blu-raydisc.com查阅。



MPEG LA, LLC公司



MPEG LA公司是一站式技术平台专利许可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公司支持用户经过一次单独的交易就可从多个专利拥有者手中获得一个专用

技术标准或平台所必需的专利权,以作为他们相互之间就专利进行谈判的一种选择。无论何种情况,一个独立管理的一站式专利许可将提

供一种便利的市场选择,帮助用户选择技术,这个由MPEG LA公司首创和使用的许可模式也许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MPEG LA公司与所有标

准机构无任何关系,也不是任何专利拥有者的分支机构。MPEG LA公司为MPEG-2、IEEE 1394、DVB-T、MPEG-4图像(第2部分)、MPEG-4系

统以及AVC/H.264(也就是人们熟知的MPEG-4第10部分)标准发放了必要的专利产品组合许可。MPEG LA公司还积极推动针对包括OMA DRM

1.0和2.0.以及RFID等在内的VC-1、ATSC、DVB-H以及各种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可选专利产品组合许可的开发。另外,MPEG LA公司

积极寻求在生物技术及制药等其他行业领域采用其可选专利许可模式。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陆网站www.mpegla.com查询。



附文



以下是MPEG LA公司蓝光(Blu-ray™)基本专利许可计划概要:



1、目标



建立全球基本专利产品组合,这些专利产品组合是执行蓝光标准所必需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一项许可向用户提供公正、合理和一视同仁的

知识产权,让用户使用尽可能多的必需知识产权。



2、许可的专利



基本专利包含已公布的或其他可施行的专利,这些专利因使用或执行蓝光标准而遭侵犯具有一项或多项索赔要求。蓝光标准包含在可从网

站http://www.blu-raydisc.info/license_info/rewritable/ia.htm上获取的以下文件中: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一版,第一部分:蓝光格式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一版,第二部分:文件系统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一版,第三部分:视听基本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二版,第一部分:基本格式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二版,第二部分:文件系统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二版,第三部分:视听基本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一版,第一部分:基本格式规格

蓝光光碟可重写格式第一版,第二部分:文件系统规格

蓝光光碟只读格式第一版,第一部分:基本格式规格

蓝光光碟只读格式第一版,第二部分:文件系统规格



另外,为确保该专利许可开发进程可从那些潜在的可能会在今后获得基本专利的组织以及那些目前已拥有这些基本专利的组织那里获益,

欢迎所有认为专利应用索赔对该标准来说是必要的,以及认为专利应用可成为一项专利的专利应用所有者提交其专利应用,以便独立专利

专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潜在地参与该专利开发进程(但只有公告的专利才被包括到该许可中)。如果有必要进行索赔的一项专利应

用没有作为专利公告,或当它在后来以一项专利进行公告时,被认为不具备必要的索赔要求,那么该专利应用将不再参与此次许可计划。



3、组织



专利产品组合可能至少要求具有以下功能



首先,作为评估机构,MPEG LA公司已经在一项针对由专利专家对所提供专利的重要性进行评估的声明中对这项要求进行了描述,如果所提

交的专利被确定是基本专利,将被列入一个共同许可中。MPEG LA公司还将推动该评估进程,召集最初基本专利(和专利应用)持有团体,

帮助他们考虑以下描述的共同许可认证条款。



第二、作为评估者(以下指经鉴定的评估者)将就这些专利(和专利应用)对蓝光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根据相关条款和管理提交步骤

,所有自认为拥有基本专利(或专利应用)的团体都被邀请提交这些专利以进行评估和采纳(见第5部分)。



第三、同意提交专利(和专利应用)管理条款,并被独立专利专家确认拥有基本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利应用)持有者的首批团体将被召

集确定许可条款。专利(和专利应用)评估将继续进行,专利拥有者可能继续提供专利以便后面的采纳和参与。在共同专利条款被决定之

后,在整个许可进程中将继续进行评估,以便采纳尽可能多的必需知识产权。



第四、专利持有者首批团体将选出一个许可管理员。这个许可管理员将根据许可专利有权从基本专利持有者那里非排外地转授专利使用权

,以便按照该共同专利许可条款分发那些专利,同时将积极推动该许可项目,向这些专利所有者发放收取的专利使用费。



第五、一个由基本专利所有者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将监督许可管理者的一些行为。



4、许可细则



由基本专利拥有者决定。



5、时间安排(初步计划)



首次专利提交时间:截止2005年12月15日。所有自认为拥有该标准的基本专利(或专利应用)并希望加入蓝光专利产品组合许可的团体被

邀请提交此类专利以便MPEG LA公司的专利专家进行评估。专利评估工作将由Proskauer, Rose LLP公司的Kenneth Rubenstein博士及其在

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全球团队为MPEG LA公司开展。更多信息以及管理专利提交的程序可以登陆网站http://www.mpegla.com/pid/Blu-ray

查询。



尽管在上述日期之后还可以继续提交专利,但是在该日期之前提交并被确定为是基本专利的专利或专利应用持有者将被邀请参加基本专利

持有者的一次初次会议,这次会议预计将于2006年2月举行。



====================================================
材料替換的方法

--------------------------------------------------------------------------------

你有沒有碰到想做西式餐點時,拿起食譜一看許多材料都沒有,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安琪拉剛剛開始練習做西式餐點時,照著食譜準備

材料,有些材料買了用不了多少,有些材料保存期限又很短,常常為了該怎麼買材料才不至於浪費而傷腦筋。陸陸續續蒐集到一些方便的

資訊,可以讓安琪拉更有效利用家中現有的材料。在此整理出來提供參考,讓大家可以更容易準備材料。

一湯匙新鮮香料 (Fresh Herbs)
可用一茶匙乾香料 (Dried herbs) 代替

一茶匙泡打粉 (Baking powder)
可用四分之一茶匙小蘇打粉 (Baking soda) 加半茶匙塔塔粉 (Cream of tartar) 加四分之一茶匙玉米澱粉 (Corn starch) 或 四分之一

茶匙小蘇打粉 (Baking soda) 加八分之五茶匙塔塔粉(Cream of tartar)

一杯含鹽奶油(Salted Butter)
可用一杯瑪琪琳 (Margaring) 或 八分之七杯至一杯酥油 (Shortening) 加上半匙鹽

一盎司無甜巧克力 (Unsweetened chocolate)
可用三湯匙可可粉 (Cocoa powder) 加一湯匙奶油

四盎司半甜巧克力 (Semisweet chocolate)
可用四分之一杯可可粉加二湯匙又二茶匙奶油再加四分之一杯又二茶匙糖

一杯玉米糖漿 (Corn syrup)
可用一杯白砂糖加四分之一杯水 或 一杯蜂蜜

一杯白脫牛奶 (Buttermilk)
可用一杯牛奶加一湯匙醋或檸檬汁 (靜置五分鐘)

一杯鮮奶油 (Heavy cream)
可用三分之一杯奶油加四分之三杯牛奶

一杯酸奶油 (Sour cream)
可用一杯白脫奶油 (用於烤時混合在材料中) 或 一杯酸奶酪 (Yogurt)(固體狀而不是優酪乳,可用於裝飾於湯或甜點)

半茶匙塔塔粉 (Cream of tartar)
可用一茶匙半檸檬汁或醋

(註:以上材料替換方式,只供西式餐點食譜所需材料替換,如果要直接食用就不適合了。)

====================================================
蛋糕原料学

蛋糕油:
  蛋糕油又称蛋糕乳化剂或蛋糕起泡剂,它在海绵蛋糕的制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制作海绵蛋糕时还未有蛋糕油的添加,在打发的时间上非常慢,出品率低,成品的组织也粗糙,还会有

严重的蛋腥味。后来添加了蛋糕油,制作海绵蛋糕时打发的全过程只需8—10分钟,出品率也大大地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且烤出的成品组

织均匀细腻,口感松软。

  可见当年蛋糕油的诞生,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消费者对吃的方面也越来越讲究,变吃饱为吃好

。所以各大厂家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一种SP蛋糕油,它是采用更加高档的原材料生产,此种蛋糕油将制作海绵蛋糕的

时间更为缩短了,且成品外观和组织更加漂亮和均匀细腻,入口更润滑。下面将蛋糕油的性能作一详细介绍。

一、蛋糕油的工艺性能
   在制作蛋糕面糊的搅打时,加入蛋糕油,蛋糕油可吸附在空气——液体界面上,能使界面张力降低,液体和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液

膜的机械强度增加,有利于浆料的发泡和泡沫的稳定。使面糊的比重和密度降低,而烘出的成品体积就增加;同时还能够使面糊中的气泡

分布均匀,大气泡减少,使成品的组织结构变的更加细腻、均匀。

二、蛋糕油的添加量和添加方法
   蛋糕油的添加量一般是鸡蛋的3-5%。因为它的添加是紧跟鸡蛋走的,每当蛋糕的配方中鸡蛋增加或减少时,蛋糕油也须按比例加大或

减少。
  蛋糕油一定要在面糊的快速搅拌之前加入,这样才能充分的搅拌溶解,也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添加蛋糕油的注意事项
  蛋糕油一定要保证在面糊搅拌完成之前能充分溶解,否则会出现沉淀结块;面糊中有蛋糕油的添加则不能长时间的搅拌,因为过度的

搅拌会使空气拌入太多,反而不能够稳定气泡,导致破裂,最终造成成品体积下陷,组织变成棉花状。

塔塔粉:

   塔塔粉-—化学名为酒石酸钾,它是制作戚风蛋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

  戚风蛋糕它是利用蛋清来起发的,蛋清是偏碱性,PH值达到7.6,而蛋清在偏酸的环境下也就是PH值在4.6—4.8时才能形成膨松安定的

泡沫,起发后才能添加大量的其它配料下去。戚风蛋糕正是将蛋清蛋黄分开搅拌,蛋清搅拌起发后需要拌入蛋黄部份的面糊下去,如果没

有添加塔塔粉的蛋清虽然能打发,但是要加入蛋黄面糊下去则会下陷,不能成型。所以可以利用塔塔粉的这一特性来达到最佳效果。

一、塔塔粉的功能
   1、中和蛋白的碱性;
   2、帮助蛋白起发,使泡沫稳定、持久;
   3、增加制品的韧性,使产品更为柔软。

二、塔塔粉的添加量和添加方法
  添加量是全蛋的0.6—1.5%,与蛋清部份的砂糖一起拌匀加入。

鸡蛋:

  鸡蛋营养成分充足,是其他食品原料所不能与之相比的。鸡蛋含蛋白质13-15% 。属完全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极为丰富的氨基酸,

组成比例非常适合人体需要,消化吸收率占98%以上,几乎完全可被人体所利用。鸡蛋的蛋黄中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所含的脂肪

大部分为中性脂肪,并含不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极易为人体所吸收。
  鸡蛋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在蛋糕的制作中也与糖、面粉等原料一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鸡蛋中的蛋白是一种亲水胶体,具有一定的粘度和良好的起泡性。所以在蛋糕制作中起着膨胀和增大体积的作用。

  二、由于蛋黄中含有卵磷脂,而卵磷脂具有亲油、亲水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乳化剂,能使油、水和其他材料均匀混合在一

起,可使蛋糕保持一定水份,在保存期间保持柔软。

  三、蛋糕在烘焙过程进行羰氨反应(即美拉德反应),其中间产物再与氨基酸作用,生产醛、烯胺醇等物质,使蛋糕具有独特的蛋香

味和表皮上色。具有增强风味和呈色的作用。

  四、鸡蛋中的蛋白对热极敏感,受热后凝结变性。可起到粘结其他原料,构成体积的作用。

面粉:

  面粉是由小麦加工而成,是制作蛋糕的主要原料之一。

一、面粉的选择

   面粉大致分为五大类,它们是高筋粉、低筋粉、中筋粉、全麦粉和蛋糕(面包)专用粉。通常用于蛋糕的粉是软质面粉,也就是低筋

粉或蛋糕专用粉。
低筋粉它是由软质白色小麦磨制而成,它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较低,一般为7-9%,湿面筋不低于22%。

  蛋糕专用粉,它是经氯气处理过的一种面粉,这种面粉色白,面筋含量低,吸水量很大,它做出来的产品保存率高,是专用于制作蛋

糕的。

二、面粉在蛋糕中的功能
   在蛋糕的制作中,面粉的面筋构成蛋糕的骨架,淀粉起到填充作用,是主要成分之一。

糖:

通常用于蛋糕制作的糖是白砂糖另也有用少量的糖粉或糖浆,在蛋糕制作中,是主要原料之一。

一、糖的选择

   1、白砂糖,简称砂糖,是从甘蔗或甜菜中提取糖汁,经过滤、沉淀、蒸发、结晶、脱色和干燥等工艺而制成。为白色粒状晶体,纯

度高,蔗糖含量在99%以上,按其晶粒大小又分粗砂、中砂和细砂。如果是制作海绵蛋糕或戚风蛋糕最好用细砂糖。
  2、糖粉它是蔗糖的再制品,为纯白色的粉状物,味道与蔗糖相同。在重油蛋糕或蛋糕装饰上常用。
  3、糖浆—转化糖浆或淀粉糖浆,转化糖浆它是用砂糖加水和加酸熬制而成;淀粉糖浆又称葡萄糖浆等,通常使用玉米淀粉加酸或加酶

水解,经脱色、浓缩而成的粘稠液体。可用于蛋糕装饰,国外也经常在制作蛋糕面糊时添加,起到改善蛋糕的风味和保鲜性质。

二、糖在蛋糕中的功能

  1、增加制品甜味,提高营养价值;
  2、表皮颜色,在烘烤过程中,蛋糕表面变成褐色并散发出香味。
  3、填充作用,使面糊光滑细腻,产品柔软,这是糖的主要作用。
  4、保持水分,延缓老化,具有防腐作用

啫喱粉:
   啫喱粉它是制作啫喱(果冻)的必用原料之一,也用于制作布丁 (pudding)和慕司(mousse)等西点。
   啫喱粉的啫喱是英文jelly的译音,啫喱粉则是制作果冻的一种粉状原料,又称果冻粉。
  啫喱粉不仅仅是制作果冻的主料。利用它良好的稳定性能,煮成啫喱水,加入果占内还可以作生日蛋糕的装饰,抹在弧形的蛋糕上面

非常的美观。

液 体:

1、液体的选择
  蛋糕所用液体大都是全脂牛奶(鲜奶),但也可使用淡炼乳、脱脂牛奶或脱脂奶粉加水,如要增加特殊风味也可用果汁或果酱作为液

体的配料。

2、液体的功能

①、调节面糊的稀稠度
②、增加水分
③、使组织细腻,降低油性
④、风味(指牛奶、果汁)

奶水的配比是1份奶粉加9份清水。

油 脂:

1、油脂的选择
  在蛋糕的制作中用的最多的是色拉油和黄油。
  黄油它具有天然纯正的乳香味道,颜色佳,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对改善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而色拉油它无色无味,不影响蛋糕原有的风味,所以广泛采用。

2、油脂在蛋糕中的功能

  ①、固体油脂在搅拌过程中能保留空气,有助于面糊的膨发和增大蛋糕的体积;
  ②、使面筋蛋白和淀粉颗粒润滑柔软(柔软只有油才能起到作用,水在蛋糕中不能做到);
  ③、具有乳化性质,可保留水分;
  ④、改善蛋糕的口感,增加风味。

化学膨松剂:

1、种类

  有泡打粉、小苏打和臭粉,在蛋糕的制作中使用的最多是泡打粉。

  ①、泡打粉,成分是小苏打+酸性盐+中性填充物(淀粉),酸性盐分有强酸和弱酸两种:
  强酸——快速发粉(与水就发);
  弱酸——慢速发粉(要遇热才发);
  混合发粉——双效泡打粉,最适合蛋糕用。
  ②、小苏打——化学名为碳酸氢钠,遇热加温放出气体,使之膨松,呈碱性,蛋糕中较少用。
  ③、臭粉——化学名为碳酸氢氨,遇热产生CO2气体,使之膨胀。

2、功能
  ①、增加体积;
  ②、使体积结构松软;
  ③、组织内部气孔均匀。


====================================================
泡打粉與塔塔粉…

泡打粉一般用在使產品產生氣體(孔洞)之用,用量要看是什麼產品囉。而塔塔粉目前我只看到用在打發蛋白,其目的是幫助蛋白泡沫的穩

定細緻,用量為:相對於蛋白重的0.25%~0.5% 之間,對於新鮮的蛋白,即使不加也沒關係。


[小太陽烘焙工坊]

====================================================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數位時代》封面故事】

如果沒有賈伯斯 生活會少些什麼?

想一想,如果沒有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我們的生活會少了些什麼?

撰文/詹偉雄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數位時代》)
照片提供:數位時代



屈指數來,我們將沒有滑鼠、沒有「視窗」這種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沒有iMac小可愛、沒有「巴斯光年」與「

小丑魚Nemo」(電影《玩具總動員》與《海底總動員》兩位主角)、沒有iPod和iTunes、沒有「IEEE 1394」這種快速傳輸線路,而所有的

個人電腦可能不是黑色就是灰色,不會有白色和彩色。

這會是一個多麼無趣的世界,但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可能是:搞不好,根本也就沒有了「矽谷」(Silicon Valley)。

在賈伯斯和大他五歲的另一個「史帝夫」──史帝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於一九七六年家中車庫創立蘋果電腦前,矽谷仍未被

稱為「矽谷」,這塊滿佈柳橙園的南舊金山地帶,雖已有零星的科技公司在此落腳(包括摩爾、諾伊斯與葛洛夫創立的英特爾),但卻並

未找到科技應用的主流方向。當時這裡最有名的企業是惠普(HP),由兩位工程師惠列與普克於一九三九年創立,雖說惠普對各類科技皆

有熱情,可是最興盛的業務卻是量測儀器和醫療設備,一九六八那年,惠普開發出被《連線》(Wired)雜誌稱為「史上第一台PC」的

Hewlett-Packard 9100A,但旋即不久便停止發展。真正以個人電腦的名號捲起矽谷風雲的,還是當屬蘋果於創業隔年推出的「蘋果二號」

(Apple II),這款電腦的暢銷,不僅確定了個人電腦是個有利可圖的黃金事業,同時也種下半導體科技飛黃騰達的種子,跟隨其後的,

則是儲存、網路和通訊、網際網路等無數新發明,以及「矽谷」這個名號。

對台灣而言,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沒有了「蘋果二號」,宏碁的施振榮與神通的苗豐強也就沒有當年開發「小教授」與「小神通」的

創業靈感,今日的竹科也許還是片飛砂走石的無人台地,台灣股市裡會少掉一批軍容壯盛的電子股,也不會出現諸如張忠謀、郭台銘和林

百里的名字。

對有些人來說(譬如我),如果沒有了史帝夫.賈伯斯,還有一個更悲凄的後果:人類世界可能至今還沒有「電腦排版」這種普及的美學

技術。

人類心靈中那豐沛的想像世界,將會找不到像Illustrator、Photoshop、Quark、Pagemaker這些多采多姿的工具,能將其淋漓盡致地表達

出來(當然也有人會說:「外行人自此可以混充藝術大師」,但這何嘗不也是另一件「成就」?)。當文學家找不著「Garamond」這種字

體(typography)來寫詩、律師無法用「Bodoni」來表彰契約書的嚴肅和莊嚴,當工業CEO搞不懂到底是「Helvetica」或「Futura」字體

,哪一種能兼顧表述自家產品的紮實感與未來性,我們眼前的世界將是多麼乏味?這情感表達的困局,就好像我們只能使用微軟Word軟體

內那有限的「新細明體」與「標楷體」兩種中文字型同時來寫情書和公文一樣,任何人都可感受到其內在、深層、難以言喻的「被支配」

之「不自由」。

是賈伯斯,為冷酷、效率、無情的科技世界,帶來了溫暖。二十年前人人排擠他,但今天,每個人翻盡他有限的雜誌報導和傳記,拚了命

要學他。
執意粉碎主流理性
高唱情感經濟共鳴消費者

熟悉蘋果電腦歷史的蘋果迷都知道,當年的創業二人組,沃茲尼亞克是個科技的奇才,他能用最少的零組件、最少的軟體程式行數,做出

最棒的科技產品。事實上,「蘋果二號」的開發過程中,賈伯斯最大的貢獻不過僅是籌錢與提供了車庫而已。但隨著蘋果這公司顛顛跛跛

一路走來,你會發現:賈伯斯才是「蘋果革命」的靈魂,他當年一意要將「蘋果二號」轉成可以用來編排美麗版面的「麥金塔」之動心起

念,那種美學化科技產品,把意念滲透到每一硬體細節的企圖,在過去看來是一種和大社會作對的自我偏執與頑固,但毋寧的,這位雙魚

座男人腦海裡的微妙敏感,實已預告了今日所有科技產業的主流走向──科技,愈來愈應該是一種「情感的經濟」,而絕非是「理性的經

濟」而已。

由一九九八年的iMac、二○○一年的iPod,賈伯斯已經明白告訴世界電腦產業:在矽晶片上琢磨深次微米線徑的運算年代已經過去,普通

人(消費者)和科技人(供應商)的不平等關係開始改變,新世紀科技公司主攻的戰場,不在實驗室,而是在消費者的右腦與左心房;科

技產品不應該高高在上,等著顧客卑躬屈膝地來學習,而是該參與到消費者的生活之中,與他們一起激動、幻想和創作。

所謂「情感的經濟」,亦即意味所有的經濟產出(商品或勞務)不再以「功能」和「價格」等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算計為重心,而是轉而聚

焦於「共鳴消費者的情感」、「產生顧客難忘體驗」,並達成「使用者創造理想自我」的美學價值。這轉折並非意味品質、功能和價格不

再重要,而是當這些理性因子成為企業界共有的「管理常識」後,它們便不再能產生差異化的力量。此時有遠見的企業,便會朝向商品的

「情感價值」來競爭,透過新理念與工業設計,改變產品外觀和使用程序,為商品打造出一種內在哲學式的精神意象。當消費者「消費」

這一產品時,他並非僅無意識地「消耗」了某一無生命的物件,而是參與了一場有感動、有認同、神采奕奕的「價值結盟」運動──當商

品能召喚消費者情感,它便驅動了需求,比任何一種差異化策略都有力量。
創造情感認同部落
抓準共鳴點銷售才能長紅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種更省力的經濟,因為塑造「情感認同」的過程,不會受制於資源的有限匱乏性(scarcity),不像「售價」一樣只

有一個最低價,「情感的經濟」可以無數多、無限深,任何品牌都可以創造出自己的「情感部落」。但深層看,「情感的經濟」卻是最困

難的工作,這困難來自企業如何「共鳴探索」大眾消費市場的能力,研發者必須忘掉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位置,用感性而非理性,來和消

費者共同漫遊;另一困難是來自消費者「喜新厭舊」的方便性,當物種多如繁星,每一種商品哲學都必須接受時尚的考驗,只有極少數內

在哲學夠深、夠遠的商品,才能耐得住流行潮流的沖刷,成為真正的贏家。

賈伯斯為這謎樣的企業經營策略,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解釋:「設計是個有趣的字。有些人認為設計代表外型看起來如何,但是如果深入

思考,它實際上代表的是『如何運作』。要設計出好東西,你必須『抓得住它』,你得與它心意相通(grok)。」(to grok是科幻小說家

R. A. Heinlein造的新希臘字,表示透過同理心去徹底了解某件事物)這樣的想法,並非在他二度回鍋蘋果出任蘋果「臨時執行長」(一

九九七年)後才有,事實上,「情感的經濟」理念,一直貫穿著賈伯斯的一生。他的少年時代,便因其「邊緣人」的身世(身為父母的養

子),顯得不合群,但這時時探究自己起源的心,以及其所受的折磨,也使賈伯斯擁有不尋於常人的感性,他比同年齡的人更知道哪一種

演說能「震撼人心」,哪一種科技產品會因其無人能說分由的情感魅力「改變世界」。這也使得他創辦蘋果電腦的那一段創業史,其後演

變成他和「理性的經濟」舊社會龐大勢力的拔河鬥爭,導致他被逐出董事會,甚至被趕離公司。
偏執一度換來挫敗從谷底重新站上人生高峰

在科技業於矽谷發出嫩芽、理性主義至上的七○年代,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因為空有一腦子「設計新東西」的理想,卻不能說服大部分

同事,或爭取到研發資源,自然只能以失敗收場。

但時代的演變,卻真的是站在賈伯斯這一邊的。離開蘋果,他用賣股票獲得的資金,以幾乎拚命一博的方式,下注在專注於體現他「情感

的經濟」執念的兩家公司──皮克斯(Pixar)和NeXT,前者是3D立體動畫公司,後者是擺明要和蘋果、甚至各PC大廠競爭「最佳軟體與硬

體」的電腦公司,兩家公司都肩負者他「創造驚奇」的使命,在五年毫無回收的投資期間,他一擲一億美元,幾乎把他的家當全花光。一

九九五年,皮克斯擬真度可謂維妙維肖的第一部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大獲成功,NeXT卻註定要以失敗收場,但這並不妨

礙他重新復興蘋果的時程表,NeXT的軟體開發結晶,後來陸續成為蘋果「i」系列產品的系統平台MacOS X,讓消費者能夠「更直覺」、「

更快感」地使用硬體,而且還可以輕鬆方便地「創造」自己的作品(例如用iTunes編輯自己的音樂專輯,用iMovies剪輯自己的創作DVD)



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位曾被逐出家門的創辦人獲得了董事會破天荒的九千萬股票贈禮,外帶一架灣流五號私人飛機;由華納唱片領頭的世

界五大唱片集團,爭先恐後地把自家音樂下載權出讓給蘋果;原本得要鼓起勇氣才敢接蘋果單的台灣代工商,一家家飛黃騰達成了「iPod

概念股」。這戲劇性的轉折,體現了商業世界規則更戲劇性地轉變──「情感的經濟」將「理性的經濟」逐出了現代企業的董事會。
學院管不住的野性對「美」的渴求換來創意

二○○五年六月,賈伯斯應邀出席矽谷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並且致上一辭。演講中,他說出了三樁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事:念六個月就

從大學休學(十八個月後退學)、被蘋果開除、以及去年罹患胰臟癌。後兩個故事台灣科技社群已耳熟能詳,有深意的是他當年休學時,

仍在學校中鬼混時的體驗:他注意到文質彬彬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校園裡,到處是優美的字體(在抽屜的標籤上或者是張貼的海

報上),遊走其間,他感受到彷彿不同字體都要對他訴說不同的情緒,於是他跑去旁聽了「書法課」,從中他學到了「明體字」(serif,

在字型尾端有角度與粗細變化的字體)和「黑體字」(san serif,字型尾端無變化)的不同。有了這體驗,他心中開始藏著個念頭──要

做出能變換字體、字間、行距的電腦,這就是爾後蘋果麥金塔電腦(Macintosh)的濫觴(蘋果的商標早年使用Garamond字體,但近年自

iPod起,已陸續改用Myriad字體)。

賈伯斯──這個情感的經濟人,正是台灣轉型期裡,所有工作者該好好探究的創業家,我們每個人現在都正經歷他當年的青春期,希望有

一天,我們也能創造出巴斯光年、iPod與桌上排版這樣真摯簡單、卻讓世界歡愉的發明──用著台灣人年輕的情感。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數位時代》)




====================================================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數位時代》封面故事】

揭開Steve Jobs的創意之謎──
追求完美產品的夢想家.電腦福音的傳播者.尊敬使用者情感經驗的創意人

麥金塔改變了個人電腦產業,皮克斯(Pixar)改變了人們對動畫想法,而iPod則改變了人們聆聽音樂的世界。三大產業,因為賈伯斯,而

走入另一個紀元。

將近十年前,當蘋果電腦的市占率在全世界只占3%時,它就有本事讓所有人隨之起舞,甘心當它的追隨者。現在,二○○五年第四季,麥

金塔電腦出貨123萬6000台,比去年同期成長48%,iPod出貨645萬1000台,較去年成長220%。蘋果的股票每股直逼59.95美元,換算成市

值達500億美元,直追戴爾和惠普。蘋果電腦不再只是創意迷人的一間公司,它更是全球科技產業工作者都必須睜大眼睛注視的重點公司。

蘋果能夠如此與眾不同,就是因為賈伯斯。讓我們開始揭開這位iPod之父的創意之謎吧


撰文/龐文真(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數位時代》)
照片提供:數位時代



二○○五年十月十二日,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在聖荷西的特別盛會「還有一件事……」(one more thing……)中,介紹可以看

影音(video)的新iPod。不到二十天,蘋果的線上音樂商店(iTunes Music Store)就已經賣掉超過一百萬支影音產品,立即為蘋果帶來

超過兩百萬美元的收入。蘋果的執行長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開心地說:「我就知道合法的影音下載絕對有市場的,我們接下來

要更擴大影音下載的服務範圍,讓我們的顧客能在新的麥金塔電腦和新的iPod上看到更多的影音。」
帶領蘋果創下最佳獲利

二○○五年是蘋果營收與獲利創新高的一年。根據蘋果電腦第四季(至九月二十四日止)的財務報告指出,營業額為三十六億八千萬美元

,純利達到四億三千萬美元;毛利從去年的二七%成長到今年的二八%。在二○○五年會計年度,蘋果電腦的總營業額達到一百三十九億

三千萬美元,純利達十三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年度成長分別為六八%與三八四%,創下蘋果有史以來最佳的年度營業額與獲利。今年十一

月三日,蘋果的股票每股直逼五九.九五美元,換算成市值達五百億美元。和戴爾(Dell)七百二十三億、惠普(Hewlett-Packard)八百

二十五億相比,愈來愈接近。

蘋果電腦能夠表現如此優異,關鍵當然是賈伯斯(Steve Jobs)--這位創立蘋果電腦卻被逐出董事會,九七年重回蘋果推出一系列叫好叫

座產品的蘋果教父。

麥金塔改變了個人電腦產業,皮克斯(Pixar)改變了人們對動畫想法,而iPod則改變了人們聆聽音樂的世界。三大產業,因為賈伯斯,而

走入另一個紀元。

將近十年前,當蘋果電腦的市占率在全世界只占3%時,它就有本事讓所有人隨之起舞,甘心當它的追隨者。現在,二○○五年第四季,麥

金塔電腦出貨123萬6000台,比去年同期成長48%,iPod出貨645萬1000台,較去年成長220%。蘋果的股票每股直逼59.95美元,換算成市

值達500億美元,直追戴爾和惠普。蘋果電腦不再只是創意迷人的一間公司,它更是全球科技產業工作者都必須睜大眼睛注視的重點公司。

蘋果能夠如此與眾不同,就是因為賈伯斯。讓我們開始揭開這位iPod之父的創意之謎吧

隨著影音iPod上市,賈伯斯再度成為媒體的焦點。《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芝加哥論壇報》等重量級日報都對新iPod予以好評

,潮水般的佳評也開始蔓延到雜誌。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財星》(Fortune)對產品和賈伯斯都有專文報導,而《時代

》(Time)則又再度(第五度)以賈伯斯為封面人物,預言「總是知道下一步」(The Man Who Always Seems to Know What`s Next)的

賈伯斯,將帶領消費者走入另一場影音旅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則將賈伯斯列為「全美最佳二十五位

領導人物」之一,以「設計、夢想」(A Design,A Dream)來標記他。
年輕時傲慢 如今謙沖和氣

極富傳奇色彩的賈伯斯,一九九七年重返蘋果電腦,擔任「臨時」執行長,從果凍色iMac開始,只要蘋果一推出新產品,就讓人驚聲譁然

。這家市占率很低的公司(美國市場五%,全世界僅有三%),卻讓電腦產業引領相望,隨之起舞,甘心當它的追隨者。能夠如此與眾不

同,誰也不得不承認就是因為賈伯斯。

脾氣暴躁、傲慢無理的賈伯斯,過去曾經因為要求完美而讓產品無限期延宕,讓工程師和合作夥伴棄離。夥伴兼好友之一的韋恩(Ron

Wayne)在離開蘋果電腦時說,「史帝夫.賈伯斯是一個十足的旋風,而我已經失去駕馭旋風所需的精力。」然而今年五十歲的賈伯斯,六

月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以「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諄諄教誨每一個即將進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

我們看到二○○四年歷經癌症死亡威脅後的賈伯斯,康復後變得如此謙沖和氣。

麥金塔一年一度的盛會裡,賈伯斯的產品介紹總是以翩翩風采攫獲人心,但他也開始懂得感謝團隊,在演講時,總會將榮耀分享給大家,

感謝所有的蘋果人。以前賈伯斯總是盲目要求著「NIH(Not Invented Here)哲學」──不是蘋果發明的不算數;現在他對產品的每一個

小節(parts)不再要求一定要原創於自己。賈伯斯說,「我保證一.八吋硬碟從來不是為iPod而創造出來的,」但蘋果卻重新定義硬碟概

念,藉由完美的工業設計,搭配簡單易用的軟體和合法的網路商店,重塑(reinvent)了音樂產業。
創意源自對使用者的尊敬

賈伯斯這個人,一位產品的夢想家、電腦福音傳播者,他總是以無比的決心,說服別人一起來創造新產品。他的創意和創新,從來不是平

白無故跑出來,而是源自對使用者尊敬。他總是會想,消費者應該會要什麼?我們應該要準備怎樣的產品給消費者?從風扇到打破三個月

的使用者保固慣例,到光碟機、網際網路連接孔、USB、WLAN……,他總是先人一步冒險(take a risk),不顧成本地利用新技術,最後

反而因為消費者的喜愛而引爆趨勢,蔓延整個產業。賈伯斯不是聖人,若以尋常的標準看來,他的待人處事和個性,缺點處處。然而他卻

成了新科技人的偶像人物(icon)。賈伯斯思考事情的眼界,決不是「數大就是美」、「量大就是成功」。在回應市占率偏低的質疑時,

賈伯斯勇敢說出:「和BMW、賓士在汽車產業的占有率比起來,我們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很好了。但怎麼沒有人擔心他們會消失呢?占有率並

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大家最想要的產品和品牌(highly desirable products and brands)。」

是的,「大家最想要的產品和品牌」才是最重要的。麥金塔改變了個人電腦產業,皮克斯(Pixar)改變了人們對動畫想法,而iPod則改變

了人們聆聽音樂的世界。三大產業,因為賈伯斯而走入另一個紀元。賈伯斯帶給台灣科技產業的省思是,複製(copy)永遠不會成功,不

求經濟規模卻講求使用者情感經驗的完美產品才是好商業模式。總是以「心」來回答問題的賈伯斯,實踐自己的夢想,也讓使用者得到最

大的愉悅。
情感的經濟人──史帝夫.賈伯斯

對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的理解,如果僅止於為消費者帶來「改寫音樂產業規則的iPod」、「顛覆PC尺寸的Mac Mini」,恐怕太

流於表面。從他在自家車庫創辦蘋果電腦公司的那一天起,他那異於常人的敏銳感性,堅持美學元素勝於理性的偏執,就為全球科技產業

投下了一顆炸彈,定時地用各種美得讓人目炫神迷的產品,引爆出一股顛覆傳統理性、全盤主導當代設計走向的「情感經濟」。

====================================================
Open Invention Network to buy and license patents for free

Open Invention Network to buy and license patents for free
A new patent holding company named Open Invention Network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support from five technology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panies – IBM, Novell, Philips, Red Hat, and Sony. This patent holding company has an unusual

business plan of buying certain patents and licensing them without charge. The CEO of this Open Invention Network is

Gerald Rosenthal is a lawyer and the former director of IBM’s intellectual-property licensing program.
Gerald used to lead the technology-licensing program at IBM, which has routinely earned US$1 billion or more in recent

years. He is however aiming to pursue a different strategy at the new company. He said: “By itself, this is not a

money-making enterprise. Our goal is to enable the Linux ecosystem to grow.”
The supporters of this company are all users or distributors of the free operating system. This makes them interested in

supporting the cause, which is aimed at fending off threats to Linux. Linux operating system is continuing to be used

everywhere from corporate data centers to consumer devices like digital music players. This is despite some legal

challenges to certain Linux users based on illegal usage of certain patented technologies.
Patents owned by the Open Invention Network will be available free to any company,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that agrees

not to assert its patents against others who have signed a license with the new patent-holding company.

====================================================
U.S. enters BlackBerry patent fight
By Associated Press
Saturday, November 12, 2005 - Updated: 12:07 PM EST

E-mail article View text version
RICHMOND, Va. -- The U.S. government has inserted itself in a high-stakes patent fight over the popular BlackBerry

device, saying it wants to make sure federal workers won’t be cut off from mobile access to their e-mail.

The Justice Department filed a "statement of interest" earlier this week to explain how the U.S. government, with as

many as 200,000 BlackBerry users, could be harmed if a federal judge in Virginia issues an injunction against Research In

Motion Ltd. to stop selling the device and accompanying e-mail service.

If the judge issues an injunct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some mechanism be incorporated that permits continuity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use of BlackBerry devices," the filing said.

The patent dispute with NTP Ltd. has heated with its return this week to 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Virginia - nicknamed the "Rocket Docket" for its speedy resolution of civil cases.

And RIM may have more reason to be concerned. In a status hearing Wednesday, Judge James R. Spencer appeared

impatient to wrap up the long-running suit brought by NTP, which convinced a jury in 2003 that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BlackBerry infringes on its patents.

The judge immediately dashed one of RIM’s hopes. Spencer said it was unlikely he’d delay proceedings to wait for a

re-examination NTP’s patents by the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which recently issued preliminary rulings

questioning their validity.

"I don’t run their business and they don’t run mine," Spencer said, asserting that he had spent enough time on the

suit and intended to move swiftly on key issues.

Spencer, who issued an injunction against RIM after the 2003 jury verdict, but stayed it pending appeals, could rule

before Thanksgiving on whether a $450 million settlement deal reached earlier this year is valid.

RIM says it is. NTP says it was never finalized.

The government filing by Paul J. McNulty, U.S. Attorney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Virginia, said "there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simple manner in which RIM can identify which users of BlackBerries are part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ut James H. Wallace Jr., an NTP attorney, called McNulty’s filing "highly misleading and inappropriate."

Wallace said NTP has promised several times that an injunction would not apply to any government or emergency

personne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aid it would not be difficult for wireless carriers to identify such users.

McNulty said one way to ensure continued e-mail service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would be to create a database of

their devices. He suggested the court delay consideration of the injunction for at least 90 days, given the potential

expense and complexity involved in inventorying those BlackBerries.

The filing included an estimate that anywhere from 50,000 to 200,000 federal employees use BlackBerry devices, which

allow employees to retrieve and send e-mails when away from their office

computers.====================================================
2005.11.14  工商時報
每股賺60元?晨星股價飆上500元
黃邦/台北報導


市場盛傳晨星半導體今年每股盈餘將逼近六○元,遙遙領先國內其它IC設計同業;此一消息,近日在市場上悶燒,股價在短期間內大

漲一百餘元,上周五已衝破五百元大關,凌駕上市、櫃與興櫃市場所有股王之上。

晨星目前主力產品為LCD控制IC,其實七、八年來,國內陸續投入LCD控制IC的業者,十根手指頭都數不完,但成功的並不多,直到晨

星的崛起,才讓美商捷尼(Genesis)的全球霸主地位,受到搖撼。


晨星去年自興櫃市場撤件,也取消公開發行後,外界對該公司的營運成績,就幾無所悉;該公司十日股東會揭露的去年度財報,營收

為二十七億九千九百萬元,成長率為一二一%,毛利率為五一%,稅前盈餘為九億零八百萬元,成長率為一五九%,稅後盈餘為八億九千

三百萬元,以目前股本三億五千六百萬元計算,每股稅後盈餘達二五.○三元。

晨星公司股東會通過擬配發七.五元股票股利,加上員工配股,除權後股本將提高為七億二千萬元。該公司股東會並未開放媒體採訪

,根據參與股東會的投資人轉述,對於市場盛傳:「今年業績大有長進,全球市佔率已提高到四○到五○%,可能已超越捷尼,稱霸全球

;目前單月獲利近二億元,每月的每股盈餘超過五元,以目前股本計算,今年每股盈餘有逼近六十元實力」等消息,該公司董事長梁公偉

,都笑而不答。

梁公偉指出,公布業績後壓力太大,也不想讓同業知道「底牌」,業績數字實在不方便說。但梁公偉也說,該公司內部目標,是幾年

內營收可以衝到十億美元;在新產品部分,除了液晶顯示器控制IC外,跨入的RFID產品已準備就緒,目前已開始小量出貨,未來也將進攻

LCD TV領域。

至於投資人最關心的IPO問題,梁公偉指出,到海外掛牌,會是考慮的方向之一,也將參考近期內將在美國NASDAQ掛牌的奇景光電,掛

牌後市場接受度等表現;至於與捷尼與瑞昱的侵權官司,梁公偉則認為問題不大。


====================================================
軟體銀行掀革命 網路電視明春開播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茂仁/台北報導】 廣 告


Yahoo!奇摩民調中心 (本投票題目由TVBS提供)

請問您上網購物時,下列那個是您最主要的考量?
前往投票 | 觀看目前投票結果



日本軟體銀行要掀起電視收視革命,計劃明年春季推出網路電視(新聞、網站)(web TV)服務,視全球為單一市場,電視及電影等數位內

容則來自全球各地,預估潛在收視戶將超過10億人。

十年前網路剛興起時,孫正義認為網路將改變21世紀人們的生活型態,當時很多人仍抱持懷疑態度。他瘋狂投資(新聞、網站),直至今日

仍有人認為他很瘋狂,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隨著網路進入第二紀元(50Mbps),傳輸速度是第一紀元(56Kbps)的1,000倍,網路電

視大有可為。

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昨(11)日應外貿協會及台視邀請來台演講,演講主題是「寬頻時代數位佈局的致勝策略」,首度提出網路電視新服

務。孫正義說,原本要在日本發表,但台灣有幸能夠獲得全球第一手消息。

1941年電視廣播在美國出現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據統計,全球各地在晚上9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看電視,隨著2000年寬頻科技出

現,單向放送的電視加上寬頻,將變成雙向溝通的網路電視。

孫正義表示,全球網路用戶約有10億人,透過寬頻,可以把電視內容傳送給全球10億人,在基礎建設方面,在日本Yahoo!BB的寬頻速度比

美國及歐洲快50倍,成本卻只有歐美的50分之一。亞洲已經成為寬頻的中心,這也是網路電視從亞洲開始發展的優勢,亞洲地區不要錯失

機會。

Yahoo!及Google只能搜尋文字及照片,軟體銀行推出的網路電視卻可以搜尋電視及影片(Video),目前與不少電影及電視業者洽談合作

,要把最好的節目網羅到網路電視上,預計明年春季將在日本率先開播。

孫正義說,台灣有很多好節目,但收視戶只在台灣,電視台花1億元做節目,只有2,500萬人看;如果透過網路播放給10億人看,台灣節目

的小男孩可以成為全球巨星。以前歌手要透過唱片公司發片,經過很多的努力才能成為知名歌手,但現在只要透過網路攝影機,經由網路

電視平台播放,也許只要唱一首歌就可以成為國際級的大明星。

以前不同國家領導人有歧見,可能會發射飛彈來解決,但看過韓劇後,你還會想射飛彈到韓國嗎?目前韓劇在日本風行,創造很多日本女

性粉絲,日本人民一定會大力阻止飛彈射到韓國,透過網路分享文化,分享感情,這比政治上的角力來得有效。

網路電視主要獲利來源將是廣告,以往廣播及電視因沒辦法向收視戶收費,故只能透過廣告獲利,網路電視卻可兼具廣告收入及觀眾收費

模式。

孫正義說,網路電視一開始就採付費模式的話將不會成功,先免費讓大家用習慣後,帶動較大的流量,主要獲利來源以廣告為主,加上付

費租錄影帶是大家習慣的模式,點選特定的影片就要付費。網路世界做小額付費相當方便,帳單也可以像每月電話費帳單一樣寄到家。

在智財權的保護方面,租VCD或DVD可以輕易地拷貝,但網路技術反而有更多的保護,有別於電視根本不知用戶是誰,網路電視可以100%掌

握收視戶,網路電視採串流技術故不能下載,很難複製。

現在電視用戶中有80%用戶都會跳過廣告不看,但網路電視可以做到沒辦法跳過廣告不看。電視業的頻寬是受限的,因為頻道數有限,政府

才會用特許核准電視頻道,網路電視卻可以擁有高達10萬個頻道,1億個隨選視訊,政府根本沒辦法檢查及管制。

孫正義表示,日昨才拿到日本政府核准的3G行動電話執照,軟體銀行不會做跟別人一樣的3G服務,將會強調自己的特色,要把隨選視訊及

網路電視都放在行動電話上,透過行動電話隨時可以看網路電視。

====================================================
蘋果申請一項專利 加大軟件反向編譯難度
2005-11-10 01:31:19
轉寄 列印




  蘋果公司在向英特爾芯片轉型的過程當中已經申請了一項與確保Mac OS X操作系統僅僅能夠在特定硬件上安全地運行的方法相關的專

利。

  蘋果公司已經申請了一項覆蓋“開發防修改代碼的系統和方法”的專利。蘋果公司對確保代碼只能在特定硬件上運行的方法進行了闡

述。這一專利申表是蘋果公司在2004年4月份遞交的,但直到上周四才被公開。蘋果公司在這一專利申請書中對如何利用一個特定硬件地址

或ROM序列號確保代碼安全的方法進行了描述。另外,蘋果公司還談論了當在多操作系統之間進行相互交換信息時確保代碼安全的方法。據

蘋果公司在這一專利申請書中表示,這一發明與計算機數據處理有關,尤其是與開發防修改軟件的技術有關。此外,蘋果公司還專門提到

了“code obfuscation(代碼混淆)”技術,軟件廠商們可以利用這一技術進一步加大對軟件進行“反向編譯”的難度。

  蘋果申請這一專利的時間正處于它計劃轉向英特爾芯片的時候。蘋果公司以前對Mac OS操作系統在非蘋果公司硬件上運行的問題並沒

有太大的擔心,那是因為它的計算機使用了與Windows PC不同的芯片和零件。隨著蘋果公司向英特爾公司陣營的轉向,Mac的“內髒”將更

加類似于Windows PC。據蘋果公司曾經表示,它不打算使在基于英特爾公司芯片的Mac上支持Windows操作系統或者其它操作系統,而且它

也表示,它沒有計劃採取任何措施阻止Mac用戶運行其它操作系統。

  據蘋果公司的高級副總裁菲爾表示,蘋果公司沒有讓其操作系統在其它硬件上運行的計劃。據他表示,我們不會允許Mac OS X操作系

統在Mac之外的其它計算機上運行。顯而易見,蘋果公司在向英特爾公司芯片轉型的過程中加大了保護專利技術的力度。據有關媒體報道,

蘋果公司一直都在改進限制英特爾芯片版Mac OS X操作系統只能在授權計算機上運行的技術。此外,蘋果公司還為代碼轉換技術Rosetta申

請了商標。

====================================================
新力註冊反盜版專利 PS3游戲隻認第一台主機 出處:PConline

[ 2005-11-11 10:44:14 ] 作者:Bessie 責任編輯:zhongyuexuan

  最新消息傳新力最近註冊了一項應用於碟片的專利技術,防止用過的軟體及盜版軟體被再次使用。這項技術支援鑒定代碼來確認主機

身份,然後記住第一次穫得認證的主機--不允許任何其他主機再玩。

  新力的專利註冊資訊這樣描述:“是一種在刻錄介質上對合法軟體進行保護的設備和技術,用來防止用過的軟體和盜版軟體運行……

設備會讀取某個特定的標題代碼,若標題代碼已被註冊,系統將正常運行;若代碼未註冊,驗證軟體將啟動……驗證無法透過的盤片將被

設為非法軟體……這樣,終端用戶購買的軟體要轉售幾乎是不可能的。”

  Joystiq宣稱這項專利如同數字版權管理一般引來謠言四起,游戲玩家和音樂愛好者的感受或許也類似。游戲群體的反應相當大,因為

他們再也無法將正版游戲與朋友分享,甚至不能將光碟帶到朋友家玩多人游戲。

  新力是否會在PS3中使用這項專利技術尚不可知。或許隻會用在藍光影碟上,但也不排除應用在游戲軟體上的可能。如果會,PS3的用

戶將不再能租借別人的游戲,甚至也不能購買二手游戲!

  在該專利技術的開發者名單中,還包括了Ken Kataguri的大名,顯然該技術已經得到Sony高層的授意和認可。

====================================================
汤姆逊MP3专利城门起火

汤姆逊MP3专利城门起火


 


Sisvel在德国、意大利发难,汤姆逊MP3被德国海关扣押,中国MP3专利费事件柳暗花明?

知识产权报记者 裴 宏 徐 进

  惯于靠收取专利许可费在外攻城掠地的汤姆逊公司突然发现,自家城门居然失火了。
日前,在业内赫赫有名的专利许可大户Sisvel公司,已在德国和意大利提请法院判定汤姆逊公司和Fraunhofer公司在M

P3音频压缩技术方面拥有的专利无效。大量来自汤姆逊的MP3产品在德国海关被扣。而此前不久,汤姆逊正计划向中国MP3企业追

缴每部MP3产品75美分的专利许可费。

  于是,有人开始设想,假如汤姆逊的MP3专利被无效掉,国内MP3企业是不是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呢?

  Sisvel要对汤姆逊釜底抽薪

  记者从Sisvel公司网站日前发布的新闻公告获悉,10月5日,意大利的Sisvel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Audio MPE

G公司,在美国和欧洲起诉汤姆逊销售的MP3和数字机顶盒侵犯了数项他们拥有许可权的MP3音频压缩技术方面的专利。公告说明,

不久前汤姆逊还在获得许可之列,但2005年许可到期之后他们却没有续约。

  Sisvel公司要求汤姆逊赔偿的费用包括侵权部分应缴纳的专利费、故意侵权给原告带来的损失和诉讼费用,并且要求法院永久

性禁止汤姆逊销售使用涉嫌侵权的MPEG音频压缩专利技术的MP3播放器、电视机机顶盒、DVD机和CD机。

  仅仅8天之后,Sisvel对汤姆逊发动的专利战就进一步升级。10月13日,Sisvel公司开始要求德国和意大利的法院

判定汤姆逊公司和Fraunhofer公司在MP3音频压缩技术方面拥有的专利无效,并予以收回。

  Sisvel公司管理总监Paolo d'Amato指出,Sisvel协同相关专利机构得出的研究报告表明,汤姆逊和Fra

unhofer公司对MP3开发的贡献是基于已知的技术,不应该享有专利权。

  而汤姆逊方面则认为,1993年汤姆逊和德国Fraunhofer公司确定了MP3格式,Fraunhofer和汤姆逊的M

P3技术已经拥有20个专利系列,如果没有这些专利,MP3应用根本无法实施。

  汤姆逊剑指中国

  Sisvel网站近日发布的公告称,在德国的曼海姆和意大利的米兰,汤姆逊与Sisvel的专利案正在审理当中。与此同时,

大量来自汤姆逊的MP3产品在德国海关被扣。这与一个月前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9月份,汤姆逊还向中国企业宣布,所有使用汤姆逊

MP3技术专利的MP3播放器生产厂商要缴纳每部75美分的专利许可费;没有获得汤姆逊专利授权的企业,其产品进入欧洲、美国等

市场,将被海关扣押。

  据了解,2004年,我国MP3年产量达到了1000万台,总产值达100亿元,约有600万台出口海外市场。目前我国MP

3生产企业有上千家,但95%以上的企业并没获得汤姆逊的专利授权。

  我国企业能否“涉险过关”

  一直关注MP3专利纠纷的知识产权专家魏衍亮分析,目前MP3行业有两个专利池已经开始向企业广泛征集专利费:第一个是汤姆

逊许可公司管理的专利池,其专利来自汤姆逊公司、Coding技术公司、Fraunhofer公司,被许可人已经包含海信、微软

等359家公司。第二个是意大利的Sisvel公司管理的专利池,其专利来自Sisvel等6家公司,它已经和627家企业签署

MP3专利付费协议,其中,中国企业有209家。该专利池的美国MP3专利则由Audio MPEG公司管理。后者尚未广泛收集专

利费。

  魏衍亮分析,两大专利家族存在专利重叠的现象,我国的产品只能使用一种MPEG音频压缩技术,但是却要付两次费。汤姆逊关于

MP3共有23个专利家族,其中没有任何一项中国专利。Sisvel此次涉案专利落入上述23个专利家族,属于其中的核心专利。

  有数据表明,目前包括97家中国企业在内的193家公司已经与Sisvel公司就使用ISO/IEClll72-3和ISO

/IEC13818-3两项标准涵盖的一些必要专利签署了许可协议。而今,汤姆逊的专利之剑又同样指向了中国企业,Sisvel

自然不等视之等闲。Sisvel公司一旦打赢官司,汤姆逊的专利池收费政策可能“土崩瓦解”。
无论如何,两大专利家族间的专利诉讼给国内企业提供了有利时机。如果两个专利池权利人之间的诉讼不和解,我国企业至少会获得一个

缴费的缓冲期,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主动反击,改变被动局面。
  2005-11-10

====================================================
鴻海灑甘霖!建漢經營團隊、投資人暫獲喘息
持股15%解決建漢燃眉之急 鴻海為入主或另有盤算 業界看法紛歧

--------------------------------------------------------------------------------

(記者陳慧玲/台北) 2005/11/11

 甫傳出公司疑遭掏空的建漢科技(3062),在股價連續4天跌停後,鴻海(2317)於10日公告旗下5家子公司已於9日買進建漢股票3.09萬

張,業界估計,鴻海實際持有建漢股票應已達3.9萬張,佔建漢股本近15%,成為第二大股東,外界對此多認為是鴻海入主建漢的第一步,

未來建漢將成為鴻海集團旗下一員,甚至成為鴻海網通事業部生力軍。不過,亦有網通廠認為,鴻海此舉係考量既有客戶,避免因建漢問

題而影響出貨,進而建立彼此更緊密關係。

 事實上,鴻海選擇在建漢連續跌停的第三天就出手買入建漢股票,對於建漢本身與持有建漢的投資人而言,確實是個好消息,因為鴻海

一出手,就讓建漢一下子由連續跌停狀態,於10日開盤便跳空漲停鎖住直到收盤,這不但讓建漢經營團隊鬆了一大口氣,也讓建漢投資人

的虧損暫時止血。

 不過,對於鴻海而言,3根跌停就出手,其實不見得是最好時機,因為以建漢的狀況來看,股價持續探底壓力甚高,在連續3天跌停、未

成交張數高達數萬張情況下,建漢後續股價跌破10元的可能性不低,但鴻海卻選擇在11.5元時就大舉出手,若非有策略上的考量,應該不

會跟白花花的銀子過不去。

 部份網通業者猜測,鴻海之所以會這麼急著進場買建漢股票,可能是因為擔心建漢另一派大股東趁此機會低接,取得公司主導權。此一

說法雖然有其合理假設,但據熟悉鴻海的業者指出,鴻海似乎並不擔心此一問題,更不認為會有其他勢力會加入競逐公司主導權。

 另有網通業者認為,鴻海選擇在此時買入建漢股票,取得一定股權比重,成為建漢第二大股東,「有意入主」應只是一部份的因素,因

為以建漢現在狀況來看,鴻海要透過公開購入股權,或是透過與公司派取得默契方式入主,都不是太困難的事,鴻海應該沒有必要急於一

時。

 值得注意的是,向來對於入主及購併態度低調的鴻海,這次如此大動作地出面大買建漢股票,是否真的只是單純為要入主建漢,還是有

其它考量,已引發網通業界諸多揣測,各種說法議論紛紛。

 瞭解鴻海行事風格的業者都知道,鴻海在相關消息發佈上一向是保守、低調,甚至有些封閉,就連之前幾次入主、購併案,都是到了木

已成舟之後,鴻海才公開以其投資公司之名買進標的公司股票,在確定入主、購併之前,就算有購入股權動作,也都是透過很細膩的操作

手法,不會輕易讓外界看出端倪。雖然根據最新修改的法令規定,上市公司在進行股票投資買賣時,必須即時予以揭露公告,但這樣的規

定並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避開。

 特別是鴻海在2005年被市場形容是擁有「富爸爸」效應,只要與鴻海沾上邊的公司,多半身價會暴漲,因此,對於這樣的情況,鴻海不

可能不知道自己出手的威力,也不可能不知道,這樣高調以重大訊息公告方式處理購入建漢股票的作法,會對建漢產生怎樣的作用。網通

業者紛指出,鴻海10日一早在重大訊息觀測站公告,不但十分不尋常,而且還非常值得玩味。

 事實上,除已公告的3.09萬張股票外,業界傳出鴻海實際已購入建漢股票應該有3.9萬張,佔建漢股權比重近15%。值得注意的是,鴻海

如果真的要入主,就應該會有更完整的佈局操作手法,讓鴻海擁有建漢股權一次就超過目前建昊電子所持有16%股權比重,成為建漢最大

股東,甚至鴻海要買到逾20%的建漢股權,亦非難事,但鴻海並未如此做。

 鴻海持有建漢15%股權,有什麼特別涵義?網通業者表示,按規定鴻海只需將其以成本法計算,無需擔心其損益,與母公司報表關聯度

較低,但若鴻海持股超過20%比重,則依法就要將此轉投資列入合併報表計算,就等於建漢已正式成為鴻海集團的一員。

 因此,鴻海若真的打算在此時就將建漢納入集團旗下,則不應該就只買進15%股票,而會有更積極的動作。至於持有15%的建漢股票,

對鴻海而言,可說是一個機關活門,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佈局。

 網通業者指出,鴻海對建漢到底有沒有興趣?答案應該是相當肯定的,因為建漢的產品研發能力,確實對鴻海相當具有價值,這也是吸

引鴻海想要入主建漢的關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鴻海對建漢早已有興趣,甚至早在正式購併國電之前,便傳出鴻海已曾與建漢密切接觸

過,加上建漢董事長陳漢清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是多年舊識,曾在商場上數度交手,雙方結合的機會相當大。

 據網通廠透露,先前陳漢清對於賣掉建漢的態度比較保守,但在日前爆發涉嫌掏空案之後,不論是陳漢清或對建漢本身都存在很大的壓

力,甚至成為壓垮陳漢清與建漢的最後一根稻草,進而迫使陳漢清不得不再向郭台銘求援。

 儘管陳漢清是否已與郭台銘達成某種共識,目前是無法得知,但鴻海出手買進建漢股票,不僅讓建漢的股票止跌反彈,讓鼎大(2410)

10日股價攻上漲停,對陳漢清個人財務狀況有很大幫助,減輕質押股票追繳或斷頭壓力,另外還具備劃分勢力範圍的宣示效益,透過取得

股權方式,讓其他有意競逐取得建漢經營權的對手知難而退。

 此外,鴻海此舉還有助於穩住建漢員工軍心,並對於建漢供應商及客戶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更有著背書站台的效果,鴻海不但因此賺到

面子、也賺到裡子,因為建漢2大客戶SONY子公司SCE與思科(Cisco),都與鴻海關係密切,而對客戶而言,最擔心的就是代工廠出問題,

這將立即影響公司的出貨進度與營運,就算要換代工廠,也不可能在幾週之內便完成。

 因此,當建漢發生問題,不論是SONY SCE或思科都相當頭大,擔心本身會受到影響,此時鴻海跳出來相挺,讓供應商及往來銀行對建漢

不至於立即雨天收傘,這就等於是幫了SONY SCE及思科一個大忙,特別是對於負責此一業務的大廠IPO而言,鴻海此舉至少也是點滴在心頭

,在後續可能的訂單機會上,鴻海再度獲得加分。

 鴻海花新台幣4.5億元代價所買到的,恐怕不只是建漢15%股權,更買到大客戶對於鴻海情義相挺的感念在心。至於鴻海究竟要不要入主

建漢,就實務面來看,鴻海的確是朝這個方向前進,但因建漢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後續鴻海是否會入主仍有許多變數,但最後即使未能

入主,只要建漢撐得過去,鴻海也有機會獲得財務利益,不論怎麼算,鴻海都將是贏家。
====================================================
隨選電視時代 來囉!

編譯謝璦竹/路透紐約九日電/經濟日報
繼迪士尼公司旗下的ABC電視台以一集1.99美元代價,提供網路下載無廣告插播的當紅電視影集如《Lost 檔案》與《慾望師奶》等後,奇

異公司(GE)旗下的NBC電視網與維康公司(Viacom)旗下的CBS亦推出網路下載影集服務,一集只要99美分,等於宣布隨選電視(

on-demand television)的時代正式來臨。
提供網路下載的影集包括《CSI犯罪現場》(CSI)與《法網豪情》(Law & Order),三大電視網的大動作顯示電視台亟欲甩脫「老媒體」

的形象,希望跨越傳統播送模式,積極開拓財路。
隨選收視指的是觀眾不必按照電視節目表的時間收看電視,可以自行訂閱想看的節目,在想看的時間收看。這在付費有線電視已行之有年


電視台紛紛加入數位電視戰場,個人數位錄放影設備商如TiVo公司則提供觀眾跳過廣告數位錄影的功能,但NBC與CBS是首先提供當紅電視

影集隔天下載、且可在電視上觀賞的電視台,而非在電腦或掌上型數位設備如iPod上觀看。更好的是,觀眾不必自己錄影。
根據NBC的說明,只要裝設DirecTV新式數位錄影機(DVR)即可,而DirecTV的用戶可在其零售門市免費換取此新式數位錄影機。
數位下載影集在電視上觀看的服務預計明年初推出,與NBC合作的衛星廣播公司是DirecTV,CBS則是透過有線電視巨擘康凱斯特公司(

Comcast)。
NBC首先推出的影集包括兩季《法網豪情》、辦公室喜劇《我的辦公室》(The Office)以及海怪驚悚劇《浮出水面》(Surface)等。另

有兩齣有線節目:USA的《神探安曼》(Monk)與Si Fi的《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等。
CBS推出四部賣座影集,包括《CSI犯罪現場》、《海軍犯罪調查處》(NCIS)、《荒島求生記》(Survivor)與《極速前進》(The

Amazing Race)。






====================================================
隨選電視時代來臨 廣告與電視關係生變
【編譯謝璦竹/道瓊社紐約九日電】

NBC與CBS宣布明年起部分黃金時段電視影集將以每集99美分,供消費者下載觀賞,可能造成廣告客戶與電視台長達半世紀的合作關係生變



新的收視方式可讓觀眾不按電視節目表隨時收看,且完全跳過廣告,面對這樣的改變,廣告業者似乎並不著急,因為他們也意識到科技已

開創更多新的接觸管道。

以往廣告是大量向大眾市場傳媒購買時間,現在卻意味著與特定小眾媒體間的對話,可能是杯湯、運動鞋或手機。消費者接收廣告訊息的

媒介可能是電腦螢幕,不見得總是電視。

但這並不表示廣告費用減少,事實上,企業廣告預算比前更多,廣告代理商也想方設法協助廣告業主瞄準目標消費者。差別在於電視分到

的廣告比率下降,據TNS媒體情報公司統計,今年上半年電視廣告占廣告總額的38%,比2000年下滑13個百分點。

Havas集團旗下Euro RSCG紐約分公司創意總監諾塔瑞阿尼(Richard Notarianni)說:「以前電視廣告很引人注目,現在愈來愈不容易,

只有少數超級名牌才有可能。」

IPG集團(Interpublic Group)旗下Initiative公司執行副總史班格勒(Tim Spen-gler)說:「每個人都必須準備迎接多平台時代。」

史班格勒說,隨選節目如何對廣告收費還沒確立,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包括如何計算消費者回應等。CBS表示正在研擬隨選節目的廣告收費

辦法。

廣告主儘管對網路廣告及其他科技持保留態度,但數位錄影機(DVR)與DVR線上軟體服務逐漸普及,使廣告主不得不改弦易轍,原因很簡

單,DVR錄影時可完全避開廣告。

全美最大廣告主寶鹼公司(Poter & Gamble)表示,將減少目前在無線電視黃金時段的廣告預付額5%,以及有線電視的25%。去年寶鹼的電

視廣告費用多達25億美元。

除了傳統的30秒電視廣告,廣告商與企業已想出更有效的廣告方法,比如買下整集的廣告時間,或是置入性行銷。

【2005/11/10 經濟日報】

====================================================
新力V系列液晶電視 14日預購



SONY從9月20日推出新款液晶電視,就持續賣到缺貨,最近又推出頂級32吋及40吋機型預購。
圖/台灣新力提供



【記者李若松/台北報導】

賣場最近掀起搶購SONY「BRAVIA」液晶電視熱潮,台灣新力國際乘勝追擊,再推出日本原裝進口40吋及32吋「BRAVIA」V系列頂級液晶電視

,並舉辦影音嘉年華促銷。

泰一電氣南京店店長張啟文分析,「日本原裝進口」SONY液晶電視價位比SHARP便宜,擔心SONY基於製造成本考量,未來移到海外生產的質

感有差,9月20日起造成搶購,許多顧客排隊等貨。

台灣新力表示,各通路賣到缺貨的「BRAVIA」S系列產品是入門機型,售價59,900元,和「BRAVIA」V系列液晶電視都在日本生產,採用全

球最尖端的S-LCD第七代面板,16:9寬螢幕可相容數位電視的高畫質影像訊號。

SONY全新WCCFL自然色再生科技,讓紅色與綠色的表現更加搶眼,整體色彩表現能力提升130%;新液晶電視採用家庭劇院擴大聲道的數位晶

片,高音不失真,低音更有臨場感。「BRAVIA」V系列可和電腦、數位相機、攝影機相連,超快反應速度,每秒鐘90張動態顯像,畫面流暢

不閃爍,滿足影音玩家的需求,178度超廣視角,遙控器和自動定時關機、自動光線感測都是頂級液晶電視才有的功能。

針對「BRAVIA」S32型缺貨,V40及V32型液晶電視15日上市,台灣新力14日前在直營店接受預購,售價為新台幣139,000元及89,900元。預

購V40可獲丹麥Eva Solo泡茶組禮盒;預購V32有防側漏水瓶水杯組禮盒。15日起在全台各地影音嘉年華展示促銷。

【2005/11/10 聯合報】 @ http://udn.com

====================================================
任天堂DS在英美日的無線LAN基站達1.75萬座

2005/11/09



  【日經BP社報道】


圖:任天堂公眾無線LAN服務的標誌
  任天堂英國法人“Nintendo UK”日前宣佈,將於2005年11月25日在英國推出公眾無線LAN服務。該服務面向任天堂的攜帶型遊戲終端

“Nintendo DS”,可在快餐店麥當勞、主要酒店、火車站等處通過無線LAN服務免費接入,享受對戰遊戲等。

  任天堂在英國設立的無線LAN基站數量達7500座以上,是通過與公眾無線LAN服務運營商“The Cloud”和英國BT公司等合作而實現的。

加上已經公佈的日本約4000座(約1000座任天堂自己的基站和3000座FREESPOT協議會的基站)、北美約6000座(主要是麥當勞),目前任

天堂共計擁有約1.75萬座基站。在遊戲對戰對手位於國外時“雖然也取決於遊戲設置,但在技術上可以實現相互連接進行對戰”(任天堂

)。

  由於在北美和日本將分別於2005年11月14日和11月23日推出公眾無線LAN服務,因此玩家在11月之內就可以使用大多數基站。任天堂計

劃近期通過專用WWW網站等公開基站所處位置。(記者:野澤 哲生)

====================================================
台北影視節 行動電視秀商機



走到那裡,就要看到那裡!行動電視熱潮即將在市場引爆,今年的台北影視節,姆指族就可以拿著手機隨時隨地觀看金馬獎頒獎典禮。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陳雅蘭/台北報導】

2005年台北影視節10日開跑,台灣行動電視產業交流會將提供100支諾基亞手機,展開行動電視測試,預計明年底前要正式推出商用化服務

,中華電、台灣大、遠傳、威寶等業者都積極爭取相關商機。

「行動電視」商機在全球引爆,芬蘭在8月底配合世界田徑賽展開會場測試,可以隨時用手機上線觀看賽事,也可以連到官方網站看戰績和

選手訊息等,台灣也將配合本屆台北影視節展開測試,包括中環、諾基亞等都參與此項盛事。

行政院通訊產業聯盟和數位電視產業聯盟,日前共同成立台灣行動電視產業交流會,由通訊產業聯盟會長翁樸山出任首屆會長,台大教授

陳銘憲及中環副總石佳相出任副會長,中華電、台灣大、遠傳、威寶、亞太、華視、公視、明基、華邦電、東元等40家業者登記成為會員



石佳相9日表示,今年台北影視節共有金馬獎、金鐘獎、研討會、展覽等多種不同面向的內容,交流會參與以影視交易為主的「台北國際電

視、電影暨數位內容展」,從11日開始在世貿三館和消費者與買主近距離接觸,實際展示行動電視。

石佳相說,交流會也將提供100支諾基亞7710手機,在頒獎典禮期間分別交由政府首長和藝人朋友試用,可以即時透過手機收看頒獎典禮盛

況,目前已積極測試,希望也可以用手機連上官方網站,即時加入聊天室或其他相關資訊。

石佳相指出,交流會將於月底舉行會議,商討明年工作內容和進度。根據目前規劃,將在明年年中以前,進行工程系統和市場測試,下半

年則進行商用化宣布,估計屆時諾基亞將有多款電視手機可以支援收看DVB-H標準的電視節目。

中華電信表示,目前第三代行動通訊(3G)服務中,利用手機看電視節目的服務大多是在上下班交通或中午用餐時間。

【2005/11/10 經濟日報】

====================================================
公主創業/美少女董事長陳俞璇 老愛盯著人家的屁股瞧?
2005/11/10 10:28

你瞧!這女孩是不是比楊丞琳更可愛呢?小巧的臉蛋、水汪汪的大眼睛、甜甜的笑容,你可別以為我正在尋找大學校園美少女,你眼前的

這位65年次陳俞璇,可是一年可以賣掉20多萬條牛仔褲的大老闆。(圖/記者邱榮吉攝影) 
記者葉卉軒/專題報導

小公主資料:
陳俞璇,65年次,雙魚座,現任代理BIG JOHN、BARPPERS日本牛仔褲戈賓公司董事長,小巧的臉蛋、水汪汪的大眼睛、甜甜的笑容,堪稱

是全台灣最夢幻的美少女董事長。  


你瞧!這女孩是不是比楊丞琳更可愛呢?小巧的臉蛋、水汪汪的大眼睛、甜甜的笑容,一身便裝、牛仔褲,再配上腳上那雙帆布鞋,文靜

又有點羞澀的俞璇不好意思的跟我說,她幾乎一年365天都是這身打扮。不過,你可別以為我正在尋找大學校園美少女,你眼前的這位65年

次陳俞璇,可是一年可以賣掉20多萬條牛仔褲的大老闆。

專訪一開始,我就很想知道這位甜美的小女生,她到底是如何辦到的?謙虛有禮的俞璇卻簡單的只給了我一句話-「大家都很幫我……」,

俞璇感謝父母親給她的好條件,更感謝從小看著她長大的資深員工,這些身旁的長輩們對她一路的支持。

台灣戈賓10多年前開始代理日本男性牛仔褲BIG JOHN,3、4年前則再將日本知名的女性牛仔褲品牌BARPPERS也引進台灣,一直都呈穩定成

長,但去年俞璇一個大動作,立刻讓BARPPERS的知名度翻了好幾倍,擠下眾多歐美牛仔褲品牌,在全台百貨公司的牛仔專區快速竄紅,人

氣指數可是數一數二。

歸咎原因,正因為俞璇年輕,她懂得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心,因此俞璇找來了當紅人氣主持人小S擔任代言人,BARPPERS的業績立刻成長了

50%,前一陣子俞璇再把大S也給拉下來,讓這兩位全台人氣最旺的當紅姊妹花一起擔任新代言人,俞璇的這一招,果然再次讓其他競爭品

牌看傻了眼。

但,淡江大學會計系畢業的俞璇,其實是從基層做起,一路由助理、會計,再到現在的管理階級,俞璇一步步的學,一天天的成長,而且

在公司裡,沒有所謂的董事長,大家還是一樣親切的直呼她俞璇,就是這樣的努力,謙虛又沒有架子,再加上她長得就像個洋娃娃似的,

講話又總是輕聲細語,要讓人不對她掏心掏肺,真的好難。

而平時就愛穿牛仔褲的俞璇,其實對牛仔褲設計也是很有研究的。俞璇指出,一件牛仔褲的好壞,版型剪裁、線條,以及小地方的設計夠

不夠細緻,是最重要的三個關鍵,再加上現在牛仔褲不再只被定位為休閒時的穿著,對牛仔褲市場極為敏銳的俞璇強調,牛仔褲的時尚化

與奢華風,仍是未來幾年會持續狂燒的趨勢。

俞璇並指出,像現在就很流行穿牛仔褲參加時尚派對,但如果是要參加正式的場合,俞璇則建議,上半身一定得要華麗些。

回首來時路,走過了當初的摸索期,如今小女孩也漸漸長大了。俞璇說,現在牛仔褲對她來說是工作,也是興趣,即使每天工作超過11、

12個鐘頭,再加上密集的出差行程,難得的休假時間,俞璇還是選擇和牛仔褲為伍。她不像其他同年齡的女孩一樣喜歡上PUB或夜店狂歡,

放假時的俞璇,總愛拉著男友,陪她一起巡視百貨櫃點,一點一滴,紮紮實實的拓展她的牛仔褲事業版圖。

說到這裡,俞璇噗嗤的笑說,她都快得職業病了,每次走在馬路上,老愛盯著人家的屁股瞧!              

不過,不說你真的很難想像,俞璇到底有多愛穿牛仔褲。你可別以為董事長就得一定要穿拘謹的套裝、優雅的高跟鞋,俞璇就顛覆了這樣

的傳統。俞璇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她只要一穿上裙子或高跟鞋,一定會渾身不自在,最近一次穿上裙子,還是因為妹妹結婚的關係。

俞璇認為,穿上T恤、牛仔褲的她,做起事來更帶勁,所以她的衣櫃裡頭無論春夏秋冬,清一色全是牛仔褲,光現在衣櫥裡至少就100條牛

仔褲,不過這其中至少有9成以上全是自家的品牌。俞璇也建議,和她一樣嬌小的女孩子,比較適合日本版型的牛仔褲。

而現在名氣響噹噹的BARPPERS牛仔褲,從新美腳、新美尻、新美肌,一直到現在的新美線,不僅有台灣人氣最旺的姊妹花ASOS代言外,包

括胡晴雯、曲艾玲、于美人、陶晶瑩、Makio和范范等多位女藝人,也全都愛穿BARPPERS。                    

1 comment:

Patentgate said...

Patentgate ~ I wonder if this recent concern of Proskauer in electronic evidence is a result of their attempt to suppress evidence against their firm in the matter of stolen patents from Iviewit technologies. The theft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has led to court room requests for Proskauer to procure documents they have stored electronically and their refusal to submit such documents, case Palm Beach County, Proskauer Rose LLP v. Iviewit Holdings, Iviewit Technologies and Iviewit.com, Inc. It has also been uncovered that these corporations in this case were actually illegal set up by Proskauer to mirror their client, Iviewit's companies, in efforts to steal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through an intricate artifice to defraud inventors and investors of their technologies. Further, Proskauer has converted these technologies by setting up an anticompetitive monopolistic patent pooling scheme commonly known as MPEG or MPEGLA, whereby Kenneth Rubenstein acted as counsel to Iviewit and then stole the technologies he was supposed to patent for Iviewit, to proliferate in his patent pool that he controls with Proskauer and others.

The inventions were invented by Eliot Bernstein, Jude Rosario, Zackirul Shirajee and others and where Proskauer representing these inventors went about a series of frauds to steal them and monetize them through MPEG. The crimes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at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nd the attorneys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 Office of Enrollment and Discipline which requlates corruption by federally approved patent attorneys registered with the USPTO. Other law firms such as Foley and Lardner are involved in the missapropriations.

Read the entire story at http://www.iviewit.tv or the blog Patentgate at http://patentgate.blogspot.com .

Proskauer partners Steven C. Kran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New York State Bar Association and Stephen Krane who is married to Chief Judge of the New York courts Judge Judith Kaye have also been implicated in attempting to derail Iviewit's legal efforts through undisclosed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violations of Supreme Court offices in New York's bar association.